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叶子时期的梅晨义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晨义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选自《名作欣赏》2007年第l2期)
1.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梅到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2.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显露”还是“隐藏”,梅都不因人们的喜好而活着。
B.梅有它自在的生命本性,叶子和花都是梅的生命的自然形态。
C.长叶是为了开花,“隐藏”是为了“显露”,花是梅最重要的生命价值。
D.当开花时开花,当长叶时长叶,梅的生命过程都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5.叶子时期的“梅”具有独特的美感。下面表述不符合作者感受的一项是(   )
A.具有朴素美
B.具有刚健美
C.具有清纯美
D.具有含蓄美
答案
1.寻(找) 赞(颂、懂、知)
2.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3.“长久”体现在从深春到晚秋;“佳美”体现在青枝交错、碧叶婆娑,不需要寻求和赞赏、不需要记取和安慰。
4.C
5.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叶子时期的梅晨义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一枚果的自述

  我是从花蕊中启程的。
  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风阐释的很芬芳,阳光那么暖,他一下子钻到了我的生命的最深层,他对我说:用美丽捍卫美丽只能保住半个美丽,用成熟捍卫美丽才能保住整个美丽。
  我于是毫不惋惜地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知道脱去了盛装的自己有多么丑陋多么寒酸,我可怜的躯体一度充当着狂风的玩偶,在那令人心悸的摇曳动荡中,我甚至怀疑自己真要成为夏的祭品了……
  一个可爱的孩子迎着我跑来。他瞪大纯真的眼睛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能写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对吗?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这孩子撰写一部天真的童话!
  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贯穿了我成长中的每一个时刻——忧,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被我写在脸上绽成甘美的笑。
  当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童心业已完稿。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我的梦很完美。我庆幸自己终于拥有了一分经得起咀嚼的芳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告诉那个曾鼓励过我的可爱的孩子——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不要为我姿容的消殒而难过。如果你还想读到我精彩童话的续编,就请把我坚硬的内核埋进土里,那样,我就能以下一个春季为起点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揣摩句子含义。
(1)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于是毫不吝惜地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词“童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加点的“精彩童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___,“我”经历了生命中哪三个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味这篇文章,用100字左右写出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惊 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1.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
                                                                                                                                         
2.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
                                                                                                                                           
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1.“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不能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篙之间罢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请你举一例加以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去年夏天总算让她如愿以偿了。
  ……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时,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公园里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行,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突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隐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待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亍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乎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逼狭____________                                 崎岖____________
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