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1.身处异乡的我偶遇街头音乐家只弹奏一次《忧伤的流年》,得到人生启迪。     
2.我的心被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关怀与抚慰感动和温暖了。     
3.曲子似乎是在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与刚刚失去一份感情的我的心境相合;似乎是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与我身处异乡的思乡心境相合     
4.为他对我的大方的惊讶以及轻声的道谢而不好意思。     
5.运用比喻,生动阐释了忧伤只是表面情绪,只要我们用心,总会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     
6.例: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4题。
昆明的雨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函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权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茵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⑧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雨水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⑨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粗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⑧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街上的目光
  如今,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以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匆忙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打手机或发短信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上,那目光有时可以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也有一脸官司的,让你不敢和他那恼怒的目光相遇。也有满脸狐疑的,让你看到他的目光感到恍惚。
  也有不少日光散失了焦点,如同没有缰绳的马四处闲逛。但是,看风景的很少,不少目光却是鬼鬼祟祟的,让你遇到他的目光,赶紧捂住自己的腰包,加快了自己的脚步。所以,前不久北京的公安部门忠告市民,当有人向你问路的时候,一定要和问路的陌生人保持距离,以防发生意外。
  不管是宽阔的大街,还是偏僻而人少的小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惶惑,越来越可疑。哪怕是最天真的孩子,遇到陌生人的眼光,即使不像受惊的小鸟一样立刻避开,也会警惕的紧紧拉住父母的手。
  当然,大街上也会看到热辣辣的目光,一般是男人投射到漂亮的女人身上,或者是女人投射在帅小伙或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但那更多的并不是真正爱情意义上的目光,而是***毫无遮拦的宣泄。含羞半敛眉,眼媚双波溜,是千载难逢,很难一遇了。彼此可以金是衣裳玉是身,却难是眼如秋水目如霜了。
  在夜晚,由于城市的污染和高楼的林立,已经很难看到瓦蓝的夜空和夜空中的星星了。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种和夜色一样清澈的目光,也很难看到了。灿烂的霓虹灯和街灯,以及一街扑朔迷离的车灯闪烁,彻底替代了夜空的银河。我们的目光可以在相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星座,却再也看不到北斗七星倒转斗柄的奇迹了。我们的目光使如一只酒杯,只剩下了满眼扑来的灯红酒绿。
  在书中,我们的目光也变得近视,乃至猥琐,甚至攫取式的贪婪。我们的目光已经很难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相遇,也很难和莎士比亚或易卜生的戏剧相遇。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大概也不会和我们的唐诗宋词握手言欢;如果不是为了选秀,大概不会和《红楼梦》相见甚欢。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考试的辅导教材,投入到了怎么学开车怎么玩股票怎么发财怎么升官怎么应对老板的书上。我们渴望捷径渴望暴发渴望一夜成名,我们的目光便很难再相信童话会出在眼前。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被我们改造成了《夜宴》式的***的淋漓尽致的展示。而《红楼梦》当然可以成为我们娱乐节目的一种,就像大观园可以成为我们尽情游玩的公园一样。
  在交往中,我们的目光变得越来越矜持,越来越彬彬有礼,越来越有日本味儿和西洋味儿,却也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甚至透露着虚伪。就像罗大佑在歌里面唱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
  即使是被称为都市忧郁诗人的猫,那曾经拥有的忧郁的目光,也变得鬼鬼祟祟的了。它们见到了陌生人,很少再如以前一样,“喵鸣——”吟唱出忧郁的诗句,而是立刻跳上房檐,回眸一望,眼睛扑闪着,和我们一样狐疑乃至警惕。
1.这篇___________(文体)着重描写了生活中的三类目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文中至少四个词语来描述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种和夜色一样清澈的目光,也很难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二、四自然段在表达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请分析后归纳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内容,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唤醒生命
  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己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政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破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见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小鸟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野泉
  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道:“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1.5米,宽40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又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诸葛亮“勒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亳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一棵树鞠躬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查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 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少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9)让主干变粗变矮,让叶子雯小突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10)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11)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2)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3)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4)我站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5)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6) 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莲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7)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他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8)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要向一棵树鞠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第(4)段划线句子,体会它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17)段“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一句在文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榆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
5.请简要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