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伤仲永》(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答下列句划线的词语。(4分)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泯然众人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分)
小题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消失
小题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邀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他作诗。
小题1: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意对即可)
小题1:不一定。如果仲永本人后来不学习,同样不能成才。(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伤仲永》(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下面题目(1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画线的字。(2分)
①录毕,送之                    ②同舍生皆绮绣            
小题2: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尝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从师也
B.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俟欣悦,则又请焉
C.以是人多书假余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每假借藏书之家祗辱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4: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第一段看,作者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列举。(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1: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4分)
(1)忽啼求   (       )    (2)邑人之     (       )
(3)稍稍宾客其父(       )    (4)每天下为己任(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小题4:试比较方仲永与范仲淹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1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④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⑤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⑥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⑦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故乡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⑧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⑨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⑩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选自《主题学习丛书》有改动)
【注释】
①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②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年纪;耋,指七八十岁年纪。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小题1:作者在第⑤、⑥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写出来。(3分)
小题2:从第⑥段中摘抄与第⑦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小题3:“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文中出现的除外)(2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尽粟一石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之不以其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车生者,家不中资,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一夜睡醒,转侧间,似有人共卧者,摸之,则茸茸有物;烛之,狐也。半夜,狐欠伸。启覆视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谢不杀之恩。生曰:“卿我鲍叔也。如不见疑,卿可常临。”狐诺之。抵夕,果至,促膝欢饮。狐曰:“屡叨艮酝,当为君少谋酒资。”明夕,来告曰:“去此东南七里,道侧有遗金,可早取之。”诘旦而往,果得二金。异日,谓生曰:“市上荞价廉,此奇货可居。”从之,收养四十余石。人咸非笑之。未几,大旱,禾豆尽枯,惟荞可种。售种,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亩。                                               (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
(1)之,狐也            (2) 叨艮酝,当为君少谋酒资。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车生者,家不中资,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
小题3:为了报答车生的不杀之恩,狐狸做了哪几件事?(2分)
小题4: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      友》,请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字。(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