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6)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6)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2分)
①未识书具:                        宾客其父: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                       
小题2: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小题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分)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                                  
②少年时期,才思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           , “泯然众人矣”。
小题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小题5: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尝:曾经             ②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扳:通“攀”,牵,引。④泯然:消失。                   
小题2:⑴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⑵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3:     ①童年时期,敏捷,天赋极高。
②少年时期,才思 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或者衰竭, “泯然众人矣”。
小题4:围绕以下三点展开答题: ①“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②“父利其然也” ③“ 不使学”
小题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板”与“宾客”的活用。“板”,通“攀”,意为“拉着”,“宾客”名词动用,译作“当作宾客”。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容易理解。解释文言字语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句子的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把重点字词解释清楚。“自是”:从这以后;“立就”:马上完成;“文理”:文采和内容:“可观”:值得欣赏;“利”:有利可图,“其然”;“日”,名词做状语:每天;“扳”:拉着;“环谒”:四处拜访;“邑”:村;“使”;让。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做过翻译练习,对句子内容比较熟悉。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三个句子找到相关信息点概括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简单,易于概括。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相关的文字信息。阅读题有的答案就在文中,要根据问题的指向找到要关文段,摘引关键的语句作答。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文中的故事,从“天资与学习”的关系来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尤其重点,知识的更新才能促使才智的发挥。
点评:本题不难,对于此话题学生易于感想。阅读发表感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抓住主要的话题,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6)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①.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小题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D.寓情于理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任选两个作答,多答不加分)。(2分)
不枝,香远清   益:                  可爱者甚    蕃:
亭亭净             植:                  陶后有闻    鲜:
小题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小题1: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3分)
(1)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     ) (3)纸肮脏(     )
小题3:下列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多置酒招祗辱于奴隶人
B.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座右贤才人远矣
C.或洒敝帚辞军中多务
D.人爱笔墨安陵君许寡人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小题5: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晋 陶渊明)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鸡作食,岂有仙而***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 宋 苏轼)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4分)
(1)来问讯(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水而芳(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     )(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D.无论魏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小题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分)
小题5: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冰心的《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品味下面的这首小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