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岳阳楼记》(11分)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岳阳楼记》(11分)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B.南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D.而长烟一空/一食尽粟一石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小题3:选文抒写了“迁客***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每空4字)(4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

小题1: D
小题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小题3:因己而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小题4: 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备”一为“详尽”一为“俱全”,B项中“极”一为“到”一为“非常”,C项中“薄”一为“迫近”一为“轻视”,D项中“或”皆是“有时”。
点评:本题不难,例句和选项内容简单,易于判断。学习古文,要多加注意古文中很多词语都是一词多义,学习时要对“多义”词识别记忆,注意词义的变化,要举一反三,识记字词某一意思时,要想一想学过的其它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每个字都有要译出来,译句要通顺。皓:洁白;千里:一泻千里;浮:浮动;跃:闪动;静:沉静;影:月影;沉:沉入水中;璧:玉。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简单,易于翻译。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括号中的要求,仔细回顾老师对此内容的讲解,用简短的语言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此问题是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熟悉,有所记忆。在阅读时,要根据所提问的问题,找到与问题有关联性的信息,有现成的句子就摘录,没有就自己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文所讲的“乐”是指把“快乐”留给别人,作者要表达不是“与民同乐”,而是“忧国忧民”的“忧”。
点评:本题不难,此问题是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学生记忆深刻。所谓读懂一篇文章,读者要明白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即主旨,理解主旨首先要了解文章表现主旨的方法,答此类题时要了解故事情节为表现主旨的铺陈作用,将结尾处的句子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思考它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岳阳楼记》(11分)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小题1:解释选文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克(    )        (2)用人不尽其所(    )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公与乘凡战
B.虽并天下公问其
C.胜养其心
D.登轼望之士不厌兵
小题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小题5:【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
(1)负箧屣                                  
(2)中有足乐者                             
(3)乃吞纸以实腹                           
(4)成学士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小题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尝余核舟一     贻:
(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翻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感叹“技亦灵怪矣哉”,请以第④段中的内容为例说说体现在哪里。(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共10分)
在地坛玩耍的那个孩子走了
①“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当2013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那个曾在地坛玩耍的孩子,静静地走了。
②史铁生,生生就是一块铁。他的一生,阳光的颜色不多,铁的全身都是夜色。他的一生,有太多命运的重创,仿佛铁锤一下下将肉身锻打成刀锋。无形中他比常人多爬了些山,多趟了些河,多踩踏了荆棘。21岁,如诗的年华,他失去了双腿。30岁,而立之年,他失去了双肾。最咸最苦的泪水都流到了心里,汇成河。轮椅碾压的日子,仰头是天蓝,俯首是厚重。
③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绝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
④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梁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象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⑤于是你也就理解《我与地坛》中的那个一度迷惘的身影了。那座已经荒废五百年的古代园林,却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孩子的心灵憩园。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这些美丽的景色对那个走投无路的灵魂恰是一种折磨。一个人天天坐着轮椅跑到这里看园墙,看草木,看蜂蝶,看暮鸦归巢,雨燕高歌,经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绝对不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⑥“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我的地方,一夜一夜地等我。”史铁生曾经这样写道,“死是一件无法急着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能完全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死亡他就是这样淡然。
⑦终于,2013年的元旦,他去过他的节日了。他停止了自己的探索前行的脚步。不,不,不,史铁生并没有离开我们,他的瑰丽的思想、扼住苦难命运的勇气、以及他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依然让我们能感受到他的那颗为时代光影跃动的博大心灵,依然继续探索前行。
⑧带着我们一起。
小题1:文章抒写了史铁生怎样的生活境况和态度,阅读②—⑥段,填写表格。(4分)
境况态度
第②段成长经历对命运的坚强
第③段作品价值①
第④段创作目的②
第⑤段③对生活的迷惘
第⑥段面对死亡④
小题2:第⑦段里作者连用了三个“不”字,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本文题目。(不超过150个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送之     走:         (2)不敢出一言以  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略无慕艳意。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作者在学习从师过程中,除有“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还遇到哪些困难?(请用原文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