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题目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答案
1.示例:第(6)段:汤普生夫人“戴手镯”、“喷香水”的情节最能打动人,因为这个情节写出汤普
     生夫人对特德的“一视同仁”。(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妈妈的去世使特德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缺少母爱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使他
     的个性发生了“病变”。(意思正确即可)
3.示例:第一次:提高特德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恢复他的信心。第二次:表达自己和特德的“母子
     之情”。(意思正确即可)
4.要点:(1)就特德而言,汤普生夫人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是他“最好的老师”;
                (2)就汤普生夫人而言,特德让她懂得了怎样做老师,是她“最好的老师”。
                (答对一点即可,意思正确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②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③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④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⑤男孩子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A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⑥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⑦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B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⑧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是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⑨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始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⑩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帐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帐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帐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伱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第③段“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和第⑩段“ 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中划线词分别指:
     ③段的“天使似的”:                                                       
     ⑩段的“天使”:                                                              
4.品读欣赏:
⑴读⑤—⑧段, A、B处划线词分别表现了“男孩”当时怎样的心态?
   A                                                                                                         
   B                                                                                                          
⑵读⑩段,在“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医生”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拓展。
⑴举出一个有关感恩报德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们往往认为“施与”是快乐的,而这篇文章的接受“施与”的男孩也是快乐的,联系生活实际,简洁谈谈你对“接受”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从1950年到1959年,我八岁到十七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立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赞,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喷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以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那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到了。我感到“不幸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如故”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①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亲迁离北京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那张上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②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彷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啧称奇(      )    污(       )      悟(       )      挖(       )
2、阅读2、3段,说说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育子”之道是什么?
     答: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次“放飞”的内容。
     ①                                                                                                
     ②                                                                                                 
     ③                                                                                                
4、文中两次出现“丝毫没有犹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想法?
    答:                                                                                                           
5、从文中找出作者受到母亲人生启示的两句话。
     ①                                                                                                      
     ②                                                                                                       
6、说说文中画线句子①的含义。
     答:                                                                                                                   
7、“放飞”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8、本文段中画线语句②中词“刺心” 改成“刺痛”好不好?为什么?
     答: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选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幸福的坡度
李其志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时候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个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
       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笑,说:“警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见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横线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及设助学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体悟文中加黑的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文中两处描写秋雨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5.整体感知全文,链接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题“幸福的坡度”的理解。
                                                                                                                                                       
题型:云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