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耽误①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开始无心向学,跟着一班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耽误
①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开始无心向学,跟着一班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父亲的巴掌抡起落下,但皮肉的疼痛并不能让我回头,父亲转过身,我又溜出了家门。及至我升入镇中学,离家远了,没有父亲的管束,我更像一匹挣脱缰绳的野马,课堂偶尔去去,但心思从未放在听课上。多数时候我待在镇上的台球室里,与别人较量球技,输赢五毛或一块。班主任林老师找我谈过几次话,我不为所动,想要我坐回教室里,还不如***了我。
②与人赌球,有时赢有时输,输的时候多。家里给的生活费有限,肯定不够花,后来我便欠下赌债。债主是镇上的烂仔,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后来,为了还赌债,更为了有钱继续玩下去,我答应跟他们去抢那些独来独往的学生,分得几十块钱,就可花销几天。可是,抢几次后,我被抓到了派出所。
③因为我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派出所出于挽救教育,想对我取保候审,希望我家里能拿两千块钱作为保证金把我保释出去。父亲来到派出所,看了我一眼,摞下一句话就头也回地走了,“我已经无力管教他,交由你们派出所教育吧,不关进看守所他可能永远也不知悔改。”看着父亲决绝的背影,我知道我已经伤透了他的心。我绝望地闭上眼睛,想到要与铁门铁窗高墙为伴,我不由一阵战栗。
④我睁开眼睛,却看到班主任林老师。他满脸疲惫,眼睛里透出焦急与怜爱。他听说可以保释,二话没说就拿出两千块钱,帮我交了保证金,把我领出了派出所。
⑤林老师救了我。走出派出所那一刻,我差点跪在林老师面前。我低着头走在林老师身边,羞愧难当。林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你也不要想太多,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我低声说:“谢谢你林老师,钱我会尽快还你。”林老师呵呵一笑说:“钱的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学好,比什么都强。”
⑥可我怎么学好呢?重获自由,我再不敢偷了,但我依然收不住玩野了的心。我回到教室没几天又走了出来。课室外面,才是我的天地。我打心底里感激林老师,他的钱,我会想办法还给他,但这不能成为把我束缚在课室里的理由。
⑦一天晚上,我结束一天的游荡回到学校宿舍,舍友们正在说捐款的事。我嘻皮笑脸地插嘴问:“要给什么人捐款啊?又是学校硬摊派吧?”向来我是不关心这种事的,我自己还缺钱花,哪来余钱捐款。但舍友们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是要给林老师捐款。”一个同学在我的逼问下回答道。“给林老师捐款?林老师怎么啦?”我不由一惊,同时在心里祈求,林老师是好人,千万不要有什么事啊。“本来林老师嘱咐我们不要告诉你的。林老师老婆已经生病住院半年多了,为了给老婆治病,凡值点钱的东西林老师都变卖了,昂贵的医药费已让他家徒四壁。那天他砸锅卖铁东借西凑才凑齐两千块钱,本准备送到医院续交住院费,却正好碰上你这档事,便拿去作为保证金把你保释出来。林老师说住院费他可以求医院那边缓一缓,你的前途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如果坐牢你一生就毁了。后来因为交不上医药费,他老婆只好出了院,现在正在家里躺着,药都买不起……”那位同学盯着我,一脸的                
⑧同学的话像一记闷雷炸在我的脑袋上,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宿舍的,我一边哭一边拼命地往林老师家跑。见到林老师,我一把跪下来,“林老师,我太混了,我对不起你。你用救命钱保我出来,耽误了阿姨的治疗,如果我再不重新做人,好好学习,我就不是人了。”“傻孩子快起来,只要你重新学好就行。阿姨的病,总是会有办法的。”林老师扶起我,眼里闪着泪光。                                       (选自2010年第七期《微型小说选》)
小题1:、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虽只极为简练地对林老师进行了外貌描写,但内涵丰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2分)
小题3:、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第⑦段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4分)
小题5:、请你说说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6:、结合文章设想一下,父亲看到“我”改好了,到学校见到林老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对话呢?(3分)
答案

小题1: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了“我”顽皮捣蛋,屡教不改,让父亲伤透了心,从而使他不愿交保证金,自己将面临铁窗生活,无助、担心、害怕的仙心世界。
小题1:“满脸疲惫”,一方面表明林老师工作很辛苦,另一方面暗示他妻子生病,为照顾妻子没休息好。“焦急和怜爱”写出了他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小题1:之所以填上“鄙夷与激愤”,是因为林老师这么不顾妻子生病,将住院费挪作保证金保释“我”出来,可“我”不识好歹,忘恩负义,致使大家看不起我并对我感到气愤。
小题1:这个标题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由于无钱续交住院费,师母只得出院,耽误了治病;二是在老师看来,“我”的前途最要紧,一刻也不能耽误。
小题1:林老师是一个不为名利、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好老师。
小题1:示例:父亲将三千元钱塞到林老师手里:“林老师,这钱一是还您,二是感谢您!请你无论如何也要收下!”林老师很激动:“孩子能学好我就无比高兴,但我不能要你的钱!”父亲接着说:“我是个农民,不会说话。这样吧,这两千元是还您的,这一千元是借给你的,行吗?”“那我写张借条。”父亲在回家的路上,见前后无人,将那借条撕个粉碎……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耽误①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开始无心向学,跟着一班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赶考
①儿子入初中,几经托人,才能够参加一场入学考试。我在考场外慢慢走着,消磨自己内心的疲倦和焦急。
②内心深处的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
③长途客车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女孩子枕在一个瘦削的中年人肩上,睡着了。那个中年 人穿着一身布衣——不用问就知道是家境极其平常的农民。
④那个安然昏睡的女孩子就是十五岁的我,我依靠着的父亲要带我去离家几百里的城市 参加一所中专学校的英语口试。
⑤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我睡得嘴角流出了口水。
⑥父亲带着我住在同村一位在这个城市里做了官的人家。在他家里,我第一次吃到了那 样鲜美的牛肉面,第一次盖上了像一片轻柔的羽毛的缎子薄被。饭后我就去看书,只要一册课本在手,我就会忘了一切不自在,何况还有父亲在身边。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凡是去城里亲戚熟人家里吃饭,哪怕只是一个小时,我手里也拿着课本,课本是我去人家做客的一根拐杖,仿佛唯恐别人查证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城里的理由。课本是我在城里行走的证件。
⑦有课本在手,又有父亲陪着,我甚至记得他家阳台上,早晨总有灰色的鸽子跳上来, 咕地叫。记得我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望着那一片陌生而广大的城市。
我隐隐听见了父亲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说着口试时找熟人的话。
⑨一个多月后,坐在高一课堂里的我,突然得知自己确实并未被录取的消息。
⑩三年后,我终于如愿收到了当地一所比较有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亲戚邻人都来祝 贺,那时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还很稀罕。客人走后,父亲光脚坐在院里的大石桌上,语气轻缓地叫我到跟前,要我给那年进城考试时寄居在他家的那位做官的同乡写封信,父亲吸着烟,说:“你就写……”他吐着烟,以他有限的初中文化水平字斟句酌,那从容斟酌字句时的幸福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⑾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阔大的月亮底下,从父亲舒缓的语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年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夏夜谈话的情景。
⑿——踱步在考场外,我担忧儿子,想念父亲。
⒀至今,我没有听到父亲说过一句当供我读书的难处,我只记得父亲对躲在县中学一 棵大树后面哭泣的我说,“憨着哩,考上了怎能不上呢?”我只记得布衣布鞋的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我只记得每次离家去学校时带够了学费,临走时父亲往往又叫住我,人身上掏族出几张揉皱的角票再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接过,欢天喜地跑了。
⒁岁月往前走,在一个路口,一个停留处,总是会梦醒似的发现当年不曾记得或竟然是毫不觉察父母的深恩。这样的发现总是让我惊心,我原是这样的无知。
⒂前行的路上,抚养儿子成长的路上,处处深藏着父亲母亲的深恩。父亲母亲当年将这样的恩情深深埋藏,让他们无知的女儿一次次碰触这人间的珍贵,收获这惊悚无言的感动。
⒃在考场中的儿子,何时能懂得我此时的心情呢,怕也要在二十多年后的某一个时刻吧。
小题1:.这篇文章写了“儿子”的考试和“我”的考试,其中起过渡作用的两个自然段是                          。(填序号)(2分)
小题2:.“我”借住在城里的同乡家里,记忆最深的两件事情是什么?(2分)
小题3:.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都与“那位做官的同乡”有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一内容?从中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小题4:.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作者两次提到“我”的“无知”,请说说作者感到无知的是什么。(2分)
小题5:.阅读文章第⑩段,说说“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儿子怎样的期望?(4分) 
小题6:.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会,对文题“赶考”作点简明扼要的注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珍藏母亲的谎言(13分)   张金刚
  母亲有时也说谎。
  当我们跌跌撞撞刚学会走路时,总会莫名地摔跤,趴在地上可怜巴巴地抬头瞅着跟前的母亲,渴望一双大手伸过来。母亲却说:“别怕,站起来。”自己趔趔趄趄地站起来,母亲已经退后了许多,伸着双臂在前方等待,于是又开始向前蹒跚迈步。
  当我们整日被病痛折磨得哭天喊地时,母亲总会及时地端来一碗白开水,拿来药片。望着那些药片,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母亲却说:“别怕,一点儿都不苦。”吃下药片,睡上一觉,果然又能活蹦乱跳了。谁说药一点儿不苦,其实只是自己强忍着不哭不叫罢了。
  当我们背上书包时,总是不愿离开温暖的家,站在家门口,多么希望母亲说一句“不想去就别去了”或者“要不我陪你去”。可母亲却说:“必须自己去上学,别想赖在家里。”自己只好怏怏地踏上上学的路,这一走就走了十几年。其实母亲一直跟在身后,悄悄地目送、心送自己上学,这一送也送了十几年。
  当我们被学习成绩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母亲总会在一旁默默地关注、鼓励着。考得不错,拿着100分的试卷,兴冲冲地横在母亲面前,她们会平静地说:“值得鼓励,别太骄傲,要再接再厉哟。”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在心里或躲在角落里兴奋呢!考得不好,垂头丧气地和母亲诉苦,她们会满脸笑容地说:“没关系,别太难过,下次努力就是了。”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已万分着急,想着如何努力的办法。
  当我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失恋、婚姻不成当然在所难免。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以泪洗面,或者整夜失眠。母亲却似乎不懂自己的心思,在门外说着“风凉话”:“别难过了,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那是你们没有缘分。等缘分来了,谁都挡不住,不用着急。”这么一说,心里还真敞亮了许多。其实母亲早又托人去人家那里说情去了,为挽回这段姻缘跑前忙后地尽心尽力着。
  当我们被工作整得晕头转向时,总会忘记了远在家乡、守在家里的母亲,有时连续一个月电话都不打一次,甭说常回家看看了;有时母亲打电话过来,还会紧紧张张地说自己太忙,一会儿再打吧。母亲强颜欢笑地说:“忙吧,别惦记我们,忙就不用回来了,我们好着呢,放心吧。”殊不知电话那头的母亲会多失落。她们肯定是在数着日历、枕着回忆过日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盼儿女归来。
  当我们抽空回到家里团聚时,最高兴、最忙碌的肯定是母亲。准备了一桌饭菜,等儿女、孙辈都坐好唤母亲来吃时,她们却说:“你们先吃。”转身又去忙活了。吃完饭,母亲又靠前收拾起了那狼藉一片的餐桌。我们过去帮忙,可她们说:“你们歇着去,不累。”一把把我们推开。走时,给母亲丢下些零用钱,她们却说:“你们在外需要钱,我们在家花不到钱,有钱。”死活不要,只得悄悄地藏下。其实,我们心里清楚,母亲忙一天怎么会不饿、不累;上了年纪,挣不到钱,怎么会不缺?
母亲的谎言还有许多,可就是这些谎言,让我们觉得无比幸福,受益终身;有时明知是受骗,却也暖意融融,母亲的谎言值得一辈子去享受、去珍藏。
(小远选自《广州日报》2010.5.9)
小题1:文中写到的“母亲的谎言”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小题2:正如作者所说:母亲的谎言还有许多。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的“谎言”写得条理清晰的?(提示:可从顺序、修辞等角度分析)(3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按“当我们……时,母亲……”的句式来写,请你按这样的表达修改第六段的第一个句子。(2分)
小题4:文中加点的“其实”一词用得很妙,你能说说它有什么作用吗?(3分)
小题5:在你与“母亲”的相处中,你的母亲有没有类似于文中的“谎言”?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13分)
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③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④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⑤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⑥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
小题1:.根据表格填空。(3分)

小题2:.选文第⑤段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下面两段选文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共性?(4分)
①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选自本文
②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我的母亲》
小题4:.选文第⑥段提到“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在我看来“母亲”在作者的成长中具有非凡的意义,请结合原文具体谈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5题。(12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选自《往事依依》)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回忆的往事。(2分)
小题2:.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小题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具体指什么?(2分)
小题4:.“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这句放在段尾有何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小题5:.“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请用简要的话语刻画你的一位小学老师的讲课情态。(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小鸟,你飞向何方(节选)(18分)
赵丽宏
①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②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③《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④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⑤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结果,当然叫人失望。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⑥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⑦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⑧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A)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⑨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⑩“谁的书!”(B)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11)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C)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D)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1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小题1:.《飞鸟集》是作者非常喜爱的书,文章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2分)
失书 →          →            →得书                                                                           
小题2:.作者在第③段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 阅读⑦~(11)段,找出文中A、B、C、D的语句,按要求完成下表。(4分)

小题4:.圈点评注: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给文中框定的词语作注,并品评赏析画线的
句子。(6分)
(1)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小题5:. 十年之后,作者与小姑娘在旧书店再次相遇。请发挥想象,写出他们相遇时的情景。(100字左右)(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