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二)土 地   (13分)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土 地   (13分)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 口兹 口兹 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小题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2分)
(1) 
(2)
小题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3分)
小题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诉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优惠。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鸦’”,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的种菜的小题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答案

小题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小题1:①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②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小题1:(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小题1:B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二)土 地   (13分)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3分)
温暖的扑克  李丹崖
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巡回演唱会就要开始了,平日里冷清清的体育中心,今日也变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举着各色旗帜和荧光棒的男男女女,大都是年轻人。当然,还有许多想趁机捞一笔的聪明小贩,他们借机兜售一些望远镜、文化衫、歌星的海报……
她就那样站在人群里,脚下是一摞摞本次巡回演唱会的纪念扑克。但她没有吆喝,只是安静地站在路边,头顶上面是一棵高高的白玉兰,已然含苞。
和其他穿着花哨的小贩不同,她穿了一袭白衣。看到我们上前,她略带娇羞地小声说:“买扑克不?演唱会纪念版的……”我一瞬间惊讶于扑克制造商的精明,他们把歌星的众多照片制成了一张张扑克牌。
我问了价格,她依旧小声地说:“10元两副。”那声音极低,仿佛是怕惊扰了她头顶的那树白玉兰。我正要掏钱,朋友先我一步跟她讲起了价格:“6元两副行不?”
我抬头看她,此时的她两颊绯红,面露难色地说:“真的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是替别人代卖的,价格是他们定好的。”
“那就这样吧,我要了。”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想……
拿着女孩为我们包好的扑克,我和朋友顺着体育中心的林阴道向入口处走去。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蹿出来拦住了我们。他满脸堆笑地说:“孩子,你们能帮我个忙吗?”
朋友几乎被吓了一跳,旋即拉着我就要躲。我明白朋友的意思,他是怕遇上以乞讨为借口的骗子。
“孩子,别怕,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你手里拿的扑克就是我孙女卖的。这孩子喜欢唱歌,非要来看演唱会,又不忍心花我的钱,所以才替别人来卖扑克。”老伯急切地说。
“那您要我们怎么帮您呢?”朋友问。
“很简单,我这里有100块钱,我估摸一下,她脚下的扑克也就值这么多钱,我不方便出面,你们能代我去把那些扑克买过来吗?我想让我孙女赶快买票进场。入场晚了,我怕别人挤着她。”老伯看到检票口打开了,几近哀求地说。
我和朋友相互一望,旋即接下了老伯的钱。
女孩看我们又回来了,不解地问:“扑克有问题吗?”
我慌忙解释:“没有,我们回来是想买下你所有的扑克。”
“你们要这么多扑克做什么?”女孩并没有露出我们想象中的欣喜,而是有些迟疑。
朋友看马上要露出马脚,灵机一动说:“是这样,我俩开了一家小店,你这些扑克我们打算买回去,放在我们店里卖。”
女孩兴奋得几乎跳起来。“太好了!我正愁着入场后卖不掉了呢!”
一折合,我们不禁佩服那位老伯的眼力——总共还剩33副扑克,共99元。
我们和女孩的爷爷是看着她走向售票口的,买了票的她,立即跑进了检票口,一路小跑进了场。看到孙女如愿以偿,老伯一个劲地冲我们说“谢谢”。
老实说,这场巡回演唱会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而那个在白玉兰树下卖扑克的女孩,还有躲在灌木丛后欣慰、窃喜的爷爷却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知道,那是种幸福的感觉。幸福,不为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帮助了两个浸泡在爱里的人实现了他们的甜美心愿。
(选自2009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小题1:. 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小题2:. “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蹿出来拦住了我们。”句中加点的“蹿”字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 文中有一画线句子:“‘那就这样吧,我要了。’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想……”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述“我”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4:. 鉴赏和评价是阅读的重要能力。请你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写一段叙评结合的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特别奖励》一文,完成(12—18)题。(15分)
恢复高考那年,我们正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是位教英语的姓宋的老头。
第一堂英语课,宋老师将一张偌大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壁上,虽然是手写的,但看起来一目了然。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逐个地教我们:“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有一天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他说对此次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将给予特别的奖励。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门前,眼望着门外出神。20分钟后,他似乎醒过神来,立即收上试卷,并很快阅完了所有试卷,然后拍拍手,轻松地宣布:“很好!除了一个同学写错了3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100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但在奖励之前,我不得不警告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张小哲是一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不惹人注目。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宋老师对他说道:“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而独有你一个弄出差错,你说你惭愧不惭愧?”
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幸灾乐祸地盯着他。“你必须回答我!”宋老师一反之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近似残酷的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我不惭愧。”张小哲轻声地说,但他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居然不惭愧。那么,你凭什么理由?难道大家错了而你一个是对的?快说!什么理由?”宋老师近似歇斯底里地吼道,并一步步向他逼近,脸上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
我们不再幸灾乐祸,心里都有些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不会说的,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他真的提起了书包。沉默,短暂的沉默。我们看见宋老师朝张小哲走过去,双手放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暴怒,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
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语重心长地说道:“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我并不急于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但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所以才有今天的这个测验。请大家再次抬头仔细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以为我忘记摘下的字母表,它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而除小哲外,你们全部照抄不误。他虽然没有得到一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他敢于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人能在强大的逼迫下坚持真理,威武不屈。请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要有品德。这,这就是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那一刻,全班54名同学有53名低下了头。只有张小哲没有。
小题1:.选文中的主要人物有谁?(2分)
小题2:.监考过程中,老师为什么要“若有所思地站在门前,眼望着门外出神,20分钟后,他似乎醒过神来”?(2分)
小题3:.老师给学生的“特别奖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选文中两次提到那张挂在墙上手写的字母表,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最后,那53名同学为什么“低下了头”?(2分)
小题6:.文中表现了张小哲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小题7:.文章两次提到“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有什么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阅读秦俑的《榜样》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C】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6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1)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复杂心理?(2分)
(2)简要说说【C】处“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中“暴”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2分)
小题4:.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6分)
(1)“悲”                                                                  
(2)“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4分)                     修鞋对话
●:老师傅,生意好。(提袋内拖出一双凉皮鞋)真是鬼在作怪,穿起走路,拖沓不堪。走不上三条街,腿就绵软。平时走路,人家说我“健步如飞”。一穿上这双鬼凉鞋,嘿,又慢又累人。丢了吧,八成新,舍不得。究竟是啥毛病,请老师傅指点,整治整治。
■:(接过凉皮鞋看)起码穿过三个夏天了。刚买那年,穿上走路,还合脚吧?没毛病吧?
●:那时候不觉得有毛病。第二年走路,就不舒服了。今年更糟,我都不想穿了。
■:(双手举鞋侧看)刚买那年,鞋底还是平的,所以合脚。今年就不行了,鞋底中间一截凸起,顶你的脚板心。跨一步,顶一下,当然不舒服。等于是在用脚板心走路,当然又慢又累人。人走路,全靠前掌和后跟承受自身的重量,这样步伐轻快。若是平底脚,脚板心承重,参军都不收。为啥?走路累嘛。鞋底中间一截凸起来,顶着脚板心,正常的弓形脚也等于平底脚了。走路拖沓,腿杆绵软,毛病就在这里。
●:原来是这样啊。(举鞋侧看)唉,我枉自读书,又懂科学,就是看不出毛病在哪里。经你这一指点,我才明白。不过,鞋底中间一截,我就想不通,为啥会凸起?
■:这话怎给你解释呢?(A)其实鞋底中间一截没有凸起。打个比喻说吧。三人排队伍,你夹在中间。前后两位,身材同你一样高,头顶同你一样平。到后来呢,前后两位头上受人踩压,颈项越缩越短,就把你显高了。(指着鞋底)你看,前一截受前掌踩压,后一截受后跟踩压,要不了一个夏天,前后两截就凹下去,中间一截就显得凸起了。
●:这是牛革硬底,怎么一踩就凹?
■:(大笑) (B)哪有啥牛革硬底啊,这是用薄牛皮一层盖面子,讹你的眼睛。(C)其实这鞋底夹层是豆腐渣工程,下面充填泡沫塑料,降低成本,他好赚黑心钱。踩不久就凹下去,那是肯定的。(D)现今是不是人都在开皮鞋厂,一窝蜂大家上,只图钱赚,哪管心黑。不怕老师笑,我若有本钱,也开厂去了。守在菜市场外,日晒雨淋。脸上手上,乌猫皂狗。城管队来了,收捡摊子就跑……
●:好好好。老师傅,那就麻烦你剪两块牛皮,一前一后,粘贴在凹处吧。这样鞋底就平了,就好走路了。
■:(严肃)幸好老师不当官,百姓有福气。老师若当官,肯定查不出豆腐渣。就算查出来,也敷衍了事。两块牛皮粘贴凹上,真正问题没有解决,那怎么行。我吃这门饭,第一就要揭开(指点鞋底)这一层讹人的薄皮皮,有豆腐渣就掏出来,不能让这泡沫塑料继续作怪;第二就要填平凹窝,然后盖回这一层薄牛皮;第三还要打磨光生,保证老师穿起合脚,走路风快。
●:谢了谢了。老师傅,你暂时在这里好生做着,安心等着。哪年我在爪哇国当了国王,就接你去当宰相。
■:(笑)好嘛。明天下午取件,三块钱。         
(流沙河/文 有删改)
小题1:.“从前制作皮鞋,讲究规矩,真是牛革硬底。”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该是在________(A B C D)处。(2分)
小题2:.经过修鞋师傅的诊断,“我”的鞋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2分)
小题3:.文章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哪些不良现象?(2分)
小题4:.分析文章旁白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大笑)
■:(严肃)
小题5:.文章结尾处的划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6:.本文风格独特,试分析它的写作上的特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II(15分)
只追前一名
①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教育女孩,使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因此,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          ,更需要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五段相应的横线上。(2分)
小题2:、文章讲述朱成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第四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5:、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