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回答文后题目(共11分)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回答文后题目(共11分)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说我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跑过来习惯性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 又发烧了!”他迅速给我穿戴好,推上自行车领我去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9点多了,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泪水将他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父亲感到了什么, 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他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
④突然我眼前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 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⑤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⑥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选自2011年第13期《读者》,作者:赵宁,有删改 )
小题1: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大量笔墨叙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3分)
                                                                              
                                                                              
小题3:细读文中画线句子,试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小题4:下面的材料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 (4分)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外,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答案

小题1:①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启迪,由此改变自己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凸显了抒写的的主体对象;②野菊花给了“我”生命的启迪、生活的勇气,文题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4分。答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语言表达酌扣。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为下文写“我”从野菊花精神抖擞的绽放,充满阳光灿烂的生命活力状态中获得启示蓄势(1分),更能突出野菊花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突出文章的主旨(1分)。(共3分。意对即可)
小题1: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野菊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3分。点出修辞手法得1分;赏析恰当得2分)
小题1:参考示例:相同的。(1分)它们都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条件往往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1分)。从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遭遇什么磨难,只要选择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生命就能充满活力和朝气(2分)。(共4分。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此处内容体现在 “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启迪,由此改变自己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文题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1: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写“我”从野菊花精神抖擞的绽放,充满阳光灿烂的生命活力状态中获得启示蓄势,在内容上更能突出野菊花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突出文章的主旨。
小题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回答文后题目(共11分)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只需做好一件事
雷茂盛
①他出生在福建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干过杀猪、卖水果、卖芋头、卖化肥等小生意,以补贴家用。后来,他又做起了服装生意。
  ②可是,由于当地的服装生意人之间恶劣的竞争,他又没有裁床,这使他一度寸步难行。47岁了,他还一贫如洗。
  ③但他不甘心,狠心之下,他把门板拆下,加工成裁床。此后,他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做衣服。由于当地服装生意好,渐渐地,他的勤奋有了结果。
  ④没多久,他就创办了自己的小厂房。这时,很多人见什么服装好卖就做什么。他也带着大儿子,模仿流行款式,仿制出来后找一个顺口的英文名贴上。衣服做出来以后,他们就用自行车驮着,到附近的集镇去吆喝。
  ⑤几年下来,他觉得简单的仿制只能赚人家赚剩下的。就像卖水果,大家都在卖,水果自然不值钱。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种与众不同的衣服来,他选择了夹克。
  ⑥选择做夹克后,他把精力一心扑到研究夹克上。他带着大儿子每天和工人一道赶夜工、打地铺、睡剪裁室。人们都说他不像商人,商人是什么有利益就做什么,而他,死钻牛角尖地不准儿子做其他产业。
  ⑦别人说他脑筋不会转弯,他只是置之一笑,他说:“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得了!正像当农民,种好自己的地,而别幻想着造出汽车来。”
  ⑧后来,他的成功印证了这句话。经过几年的辛苦研究,他逐步有了自主品牌。他种的地,终于迎来了大丰收。他创立的品牌在二十年后,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骄傲。2003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民族服饰展演上,它是唯一入选巴黎卢浮宫的中国男装品牌。
  ⑨它就是劲霸男装,而他就是这一服装品牌的创始人——洪肇明。如今,这位72岁高龄的董事长会帮厨房的伙计打扫卫生,会在新厂房的工地巡查,会一个人疏通堵塞的厕所……
  ⑩在他人眼中,他是一个勤劳、踏实、低调的农民,而不像一个精明算计的商人。洪肇明的成功,就在于没有朝三暮四,而是一颗心,一根筋,一条道。
  11面对记者的提问,洪肇明说:“我杀过猪,卖过水果,卖过化肥,然后没有哪一项成功了,这时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人今天想着做这样,明天又想着去做那样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专心地做起了夹克。”他没有太多的异想天开,一辈子只想着做好自己的夹克,所以比别人走得更远。
  12有时就是这样,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选自《善者》)
小题1:试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洪肇明的成功,就在于没有朝三暮四,而是一颗心,一根筋,一条道。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董事长洪肇明的性格特征。(6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有时就是这样,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请联系文章内容,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故乡》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
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 )加上了很深的
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题1: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B.即使 也 何况
C.虽然 但 而且D.虽然 而 况且
小题2: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
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
“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
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小题3: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
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
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
远的“梦”。
小题4: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
就客观了许多。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
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
的象征。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
依不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祝     福
自从上周将姐姐的文章一字不改地抄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大康这几日始终心绪不宁。
学习不好大康倒是不怎么伤心,他最想不通那个比他大三岁的姐姐葵花为什么学习那么好。  
可是,那年因为父亲开了个粉坊,家里缺人手,刚上初三的葵花只好退学了。
大康还记得,葵花在退学以后,当时任葵花语文课现在又任自己语文课兼班主任的王志刚老师找学生捎了好几次口信,希望葵花继续上学。后来,在初冬的一个晚上,王老师竟然摸黑来到大康家。王老师说葵花不读书真的可惜,他从没见过这么天资聪明的学生,让她读书,一定会有出息…… 
大康不记得那场谈话是怎么结束的,只记得憔悴的葵花整整一晚上蜷缩在灯影里,连王老师要走都不知道,直到大康推她才机械地随全家出去送老师。  
这个王老师也真是与众不同。他是惟一一个从城里分下来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两年以后,大康上中学了,还是做了王志刚的学生。
上初一时,大康曾经拿出葵花视为珍宝的作文本与老师布置的作文对照过。从《向您介绍我》《我的学校》《难忘的一件事》到《假期见闻》……一字不落,次序也是一模一样。大康也有几次忍不住羞答答地从葵花的作文里抄上一两句,后来是两三段,渴望得到葵花一样的好评,可是竟然一次也没引起老师的注意,每次作文总是60分以下,批语也差不多都是:要多读书,要仔细观察生活。这就最不能让大康服气了,他就不明白,难道自己的作文每一篇都一样的不好?抄和不抄也一样?那么,那些句子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于是大康心里升起一片疑云:老师批作文肯定是凭人,而不是凭文章的。是的,王志刚一定是心存偏见。
上次作文题目是《我的梦》。一写下题目,大康就犯傻了。晚上,他鬼鬼祟祟地找出葵花的作文本。《我的梦》是葵花最后的一篇作文,上面说,梦想长大了当一名作家。前后七八页的作文,几乎页页打满了红圈圈,末了,光评语就写了一页多,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
大康想了想决定全部抄上,他很想知道同样一篇文章,在姐姐的作文本上和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会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工工整整地把葵花的《我的梦》写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只有一个地方,葵花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家里很穷,小时候奶奶给我取名葵花,就是希望我既能看又能有点用处,并且健康茁壮成长。”大康稍作改动,写成“我们家里开了工厂,已经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富裕户。小时候爸爸给我取名大康,就是希望我能过上比小康更好的生活。”
一周的时光好不容易过完了,作文讲评课上,老师批评了几个有抄袭嫌疑的同学,大康很庆幸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老师又不点名地读了几篇实在是不通顺的作文,大康也很容易地从记忆里证实绝对不是自己的。最后照例要朗读几篇比较成功的习作,大康的心怦怦地跳着,总是觉得下一篇肯定是自己的。到王老师拿最后一本作文的时候,大康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里, 甚至他已经想好要稍微低低头,好显得谦虚一点。可是,王志刚念的却偏偏是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张大康激动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
一时间,大康恨透了,“呸!偏心眼。”张大康忍不住在心里恨恨地骂了一句。
发下作文本,张大康懒洋洋地翻开《我的梦》,奇怪的是根本没有打分,甚至通篇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批改过的痕迹,他心不在焉地翻看下去,只见文章最后有几行熟悉的字,红得像血。大康不由得读出声来……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大康对老师处理“抄作文事件”的情感变化。(2分)
心升疑云                                          明白真相
小题2:“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你觉得是什么原因?(3分)
小题3:“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3分)
小题4:你认为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5:联系文章的内容,请作合理想象,王老师最后几行写了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小题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小题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小题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小题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小题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追寻书籍的味道(尤 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
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
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
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小题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
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
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
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
小题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4: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4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