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一点一横长明凤英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点一横长
明凤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廰”字,叮叮当当作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静坐在教室里,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事,处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块钱寄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11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12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每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共6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小题2:文章⑩-12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超过150字)(7分)
答:
答案

小题1:示例:场景一:教我们认字   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   评分标准:共6分,每处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小题2:示例: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3:示例:达老师聪慧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评分标准:共7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提取以下关键信息:“人物:达老师、我们;事件:叫我们认字,提醒我们注意安全,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免除我的辅导费”,联系原文,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润色,便可概括出选文的故事。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时,人物、事件、结果等这些信息都不能缺少,且语言要简练。
小题2:试题分析:这些段落都表达了作者对达老师的无限怀念和感激激情,感谢她交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结合具体的巨鲸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小题3:试题分析:读完文章后,一个和蔼可亲、关爱学生的女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分析其形象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核心考点
试题【一点一横长明凤英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19分)
一面白墙
①郭铧从厂里回来,老远就看见自家的那面白墙上,被一家酒厂用半人大的字,做了一则广告。房子是他刚从村子里迁到路边上来的。那面墙也就分外地白,那则广告也就分外地耀眼。
②郭铧进门就问:“爸,在我们墙上做广告的人,给钱了没有?父亲说:“给钱?人家在我们墙上写几个字还要给钱?”父亲是个种了一辈子田的憨厚农民,但他养的这个儿子却十分精明。
③郭铧就笑一笑说:“当然要给钱啦,墙是我们的,他们哪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不仅要给钱,而且要给很多的钱呢。”
④他就找来白石灰,反复刷了几道,才把墙上的广告覆盖住。“爸,再有人来往上面写广告,你就要找他要钱,不给钱就别让他写。”说完又到厂子里去了。厂子是他办的,他吃住都在厂子里,一般几天才回来一次。
⑤过几天回来,发现自家的那面墙上,又被写上了广告,郭铧就问这回别人给钱了没有,他爸说给了,他又问给了多少,他爸说给了10块,他一听就瞪大了眼睛和他爸嚷嚷起来了: 
⑥“爸,你真傻呀,我们这么大一面墙,他们做那么大一个广告,你怎么才收他10块钱呢?不行,太少了太少了!一次,至少要收他200块!”
⑦又找来石灰,覆盖墙上的广告,他爸就冲出来说:“太贪心了吧?字是人家写的,颜色是人家带来的,你凭什么要人家那么多的钱?!”“爸,你不懂,你除了懂得种田,别的什么都不懂。”一边说一边往墙上刷石灰。他爸一听这话就来了气:“是的,老子就只懂得种田,不像你,种田人的种,不懂得种田却只懂得赚别人的亏心钱!”郭铧一听这话心里的火星子就一溅:“你,你——”他真想对他爸大发一顿脾气,可忍了忍,还是忍住了。
⑧覆盖住广告,这面墙又是一面白墙。他想了又想,找来笔,在墙边角上写了一行小字:“在此面墙上做广告,须交房主广告费200元。”又想了想,补上一行,“同时需出示各种有效证件。”他想若是沿路所有的房主都能这样做就好了,可人家偏偏不这样。那些乱做广告的,也就继续暗自欢喜。许多虚假广告,也就继续让许多人喝假酒吃假药买假冒伪劣产品。
⑨郭铧抽空去动员他们仿效自己的做法,他们当面不说什么,背后都说他这小子想钱想疯了。这话传到了郭铧父亲的耳朵里,羞愧恼怒得他直跺脚:“你呀!你呀!看把我弄得这张老脸往哪搁!”郭铧却耸耸肩说:“该要的钱不要,并不都是做好人,有的时候反倒还是做恶人!——你们不懂,都像我这样,这世道只会更好!”
⑩郭铧家的那面白墙就一直空着。空得很醒目,白得很耀眼。
小题1:【内容概括】郭铧面对墙上广告几次做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做法
原因
首次覆盖墙上广告
做广告人没有给钱
再次覆盖墙上广告
做广告人给钱太少
墙角上写一行小字
A
动员所有房主仿效自己
B
小题2:【情感体验】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郭铧什么样的内心想法? (3分)
该要的钱不要,并不都是做好人,有的时候反倒还是做恶人!   
答:                                                                                                                                                                                                                                             
小题3:【形象归纳】请统观全文,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郭铧这一人物形象。(不少3点)(6分)
                                                                                           
小题4:【主旨探究】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一面白墙给人们哪些启示? (4分)
                                                                                   
                                                                                   
小题5:【拓展延伸】郭铧动员村民仿效自己的做法,但没有一个愿意,于是他在自家的白墙上做了一则广告。请结合郭铧的想法回答这幅漫画的设计意图。(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第六只茶杯》。(14分)
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五个的。茶壶里泡的是母亲炒的大麦,加过糖的。父亲嫌烦,从来不加入我们。
②海宁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因为太小,常常让我们忘了她。她总害怕被大家忽略,一副慌张的样子,怕在速度和节奏上跟不上,掉了队。母亲续茶的时候,海宁才慌忙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杯子里的水洒出来,流到下巴和衣襟上。母亲便耐心地等着她,等她手忙脚乱地放下杯子,擦嘴角和衣襟上的茶水,然后给她续上茶,再轻声说,莫慌,莫慌。
③她这样慌张和害怕是有根据的。一次,大姐带她去看电影。结束后,大姐跟同伴们一路疯跑着回家了。上床时才发现少了个人,海宁是跟她睡的。她懊恼地起床穿衣,准备去找海宁。这时门敲响了,五岁半的海宁一个人摸索着回到了家。
④母亲每次都要我们把海宁带好了,我们嘴上是答应的,但时常会忘记,各自顾着自己玩。
⑤海宁六岁那年,大伯家唯一的孩子遇到了意外。他跟我父母商量,要从我们家领一个孩子回去养。父亲便说五个孩子随便你挑。
⑥我们五个在大伯面前站成一排,让大伯挑。大伯向我看时,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步,然后,三妹也退到了我身边。大姐本来就是脸向侧面看的,以显示她的抵抗。那么,剩下的就是老四和海宁了。
⑦老四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大伯不好意思要,便将海宁领了回去。海宁走的时候,回头向我们看。我们赶紧低头,没人挽留她。父母是不忍,我们是害怕自己被换走。
⑧第二天,我和三妹在镇上玩,海宁远远地看到我们,旁边站着大妈。她们没等我们过去打招呼,便转身离去了,向着大伯家的方向。不久就是海宁生日,母亲煮了鸡蛋,让我送过去。大妈拒绝了,说她会给自己闺女过生日的。“自己”俩字,大妈咬得很重。海宁看到我原本很开心的,但后来看大妈把脸拉了下来,便收起了笑容,把头低下去。
⑨母亲吩咐,以后谁都不要去见海宁,以免你们大妈不开心。我们有点恨大妈,但没有人顾及海宁的感受,之后真的都不去看她,上学路上遇见了也是各走各的。我们家住在前街,大妈家在后街,中间隔了两条小街。那两条小街就是我们和海宁的楚河汉界。
⑩母亲过五十岁生日时,拿出茶壶,五个小茶杯一字排开,开始沏茶。老四说,我们小时候,是六个茶杯。
⑾第六个茶杯是海宁的。母亲低着头,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掉,说,我答应你们大伯大妈的,不会再去认她。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说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这次她泡的是莲心。
⑿母亲六十岁那年,海宁结婚。母亲按婶娘的礼节给了海宁一千元压箱钱。事后也被大妈退了回来。
⒀有天,父亲在茶柜看到了母亲藏在那里的第六个茶杯,遂自作主张,悄悄把茶杯送给了海宁。
⒁父亲送茶杯后的第三天是周末,一大早海宁就带着她的夫婿来我们家了。母亲拿出茶壶来,一字摆开五个茶杯,准备沏茶。海宁从包里拿出那第六个茶杯,轻轻地放在那一排杯子旁边,柔声说,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    (作者木玲,选自新浪博客)
小题1:文中有两处具体写到了喝茶。这两次喝茶所泡的东西分别是什么?作者这样强调有何深意?(3分)
                                                                             
小题2:第③段从记叙的顺序上讲属于     ,这段话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小题3: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妈妈怎样的心理,有何作用?(3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最后一段海宁所说的“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这句话?(2分)
                                                                     
小题5:能否将标题“第六只茶杯”换成“六只茶杯”,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小题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分)
                                                                                
小题4: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3分)
                                                                                        
小题5: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①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②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③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④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⑤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⑥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⑦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⑧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小题1:文章围绕“那对老人”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老人为什么到不远处的山脚下小溪里去取水?“我”为什么对老人不再来打水感到有些“莫名的遗憾”?(4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6分)
(1)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
(2)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小题4:文中第⑤段写“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此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60字)(3分)
小题5:文章结尾说:“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这些“东西”具体指什么?“苦苦”一词应如何理解?(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小题1:这两段人物描写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小题2:请你运用上面语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你的语文老师进行一段肖像描写。(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