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忆 读 书(冰心)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忆 读 书(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⑤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⑦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改动)
小题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③④⑤段作者详写读了哪几本书?为什么要写?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答:                                                                       
小题5:文章第⑨段,作者写了哪几层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忆读书》一文寄托着作者冰心对少年儿童怎样的期望? 请你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奠定热爱读书的感情基调。(3分,每点1分)   
小题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2分)   
小题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4分,每小题2分)   
小题4:《三国演义》、《聊斋志异》;(2分) 《三国演义》引发了作者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兴趣,也为下文作者阅读其他课外书籍做铺垫,《聊斋志异》则提升了作者的作文写作水平;(2分) 多阅读课外经典名著和作品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升个人修养和写作水平(阅读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言之有理即可)(2分)
小题5:①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多读书)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乐读书)③读书可以教会做人,读书可以学会思考(读书与做人,读书与思考)④要多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读好书)(每点一分,共4分)
小题6: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句为文章首句,可以从引导下文、统领全文、表达情感等方面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此句是递进的关系,从表达作者对书籍的情感这方面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情境从表达作者的感情角度分析概括词语的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详写”这个关键词,依据所示文段内容,从此书籍对自己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分析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不算太少”“快乐”“得到大道理”,从这几个方面简要概括即可。
小题6:
试题分析:文章的主旨一般可从开头总领或结尾总结处作者评价、感慨的文字里理解或直接摘引,本题为后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忆 读 书(冰心)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0分)
母  亲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揣摩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秋天的怀念(12分)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小题1: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小题3: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用意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好好儿活”的理解。(3分)
小题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暴走妈妈”陈玉蓉,55岁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七个月的暴走,陈玉蓉的体重有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最终消失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捡来的手机(16分)
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小题1: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4分)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 心情很好 ——(           )   
小题2: 结合文章内容和加点词语,理解“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 请你谈谈你对“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这句话的理解?(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8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中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挡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
宏大的《故宫博物院》,聆听草长莺飞的《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
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蹒(     )珊  bá(      )涉
小题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小题3:文中“聆听”的意思是                                 
(2分)
小题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上句内容相应,句式基本相同。(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3分)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凉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小题1: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列空格。(2分)
拾提包——(            )—— (           )
小题3: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例,对此加以简析。(3分)
例句:                                                                         
简析:                                                                           
小题4:认真研读⑧自然段中男孩所留小纸条上的内容,自拟一道题日,给出答案。(3分)
题目:                                                                           
答案:                                                                           
小题5: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后最深的一点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