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法轮功”邪教是家庭和生活的破坏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人间的真情。家庭和睦、亲人互爱,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法轮功”邪教是家庭和生活的破坏者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人间的真情。家庭和睦、亲人互爱,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李洪志鼓吹歪理邪说,胡说什么惟有放弃常人的感情、欲望,全力攀登“法轮大法”这部“上天的梯子”,才能逃脱即将来临的“人类毁灭”的劫难。诱迫那些练习者放弃家庭、亲情,甘心听命于他,致使无数家庭走上了一条不幸之路,带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灾难。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的“法轮功”练习者马秀荣,强迫患病的儿子练功治病,以“摆脱魔鬼的纠缠”。5个月后,12岁的孩子因得不到科学的医治,悲惨地病死在家中。 天
       津市“法轮功”练习者李春香,有病不看,以为练“功”就能治好病。痴迷后精神恍惚,一心追求“成佛”、“圆满”,对丈夫不闻不问,对子女                 ,与家人               ,最后导致夫妻反目,家庭破裂。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居民徐惠君,原本是一个幸福之家的主妇。她从1998年开始修炼“法轮功”后,性情变得古怪,亲情荡然无存。1999年5月31日,她为了逃脱所谓的“劫难”,撇下家人,跳楼身亡。一个正常的家庭破碎了。
        山东省新泰市泰山机械厂的王安收原来是个孝子。自从练习“法轮功”后,他把反对他练“功”的父亲看成了“魔”,于1998年4月8日将自己的父亲活活打死,酿成了人间的不幸……
       无数事实表明,邪教“法轮功”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是从骗人入门,毁坏家庭、抛弃亲情开始,逐步强化“精神控制”,最终挑战社会。而受害最深、最重、最直接的是那些普通的家庭。同世界上其他邪教一样,“法轮功”是家庭和社会正常生活的破坏者。一个个本来幸福和睦的家庭,就因为邪教“法轮功”泯灭人性、吞噬亲情、戕害生命的行径,被弄得支离破碎,听到失去儿女的老人的呼喊,听到失去父母的孩子悲惨的哭泣,怎能不激起善良的人们对邪教“法轮功”的无比愤恨!“法轮功”破坏家庭、危害社会,是对人权的野蛮践踏,是对人性的疯狂挑战。李洪志毁他人家庭、流别人的血、玩别人的命,捞的是自己的资本。中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避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免遭邪教的危害,挽救了无数妇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对世界维护人权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不仅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一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千千万万个家庭免受邪教荼毒的斗争。②我们要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形势,更加珍惜科学和文明带来的良好环境,更加珍惜勤奋工作和艰苦劳动带来的幸福生活,决不让“法轮功”破坏家庭、搞乱社会的罪恶目的得逞。 《人民日报》 (2001年04月05日第六版)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参照第4段的语言环境和句式特点,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4.邪教“法轮功”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分别是:
      ①                                                          。
      ②                                                         
      ③                                                          。
5.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
                                                                                                                                                               
答案
1.“法轮功”邪教是家庭和生活的破坏者。
2.摆事实、讲道理。
3.漠不关心 如同陌路 
4.①从骗人入门,毁坏家庭、抛弃亲情开始
     ②逐步强化“精神控制”
     ③最终挑战社会。
5.比喻、对偶;排比。
核心考点
试题【“法轮功”邪教是家庭和生活的破坏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人间的真情。家庭和睦、亲人互爱,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满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地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受教育也是义务
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
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 ,才能依法承担义务。(选自199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文字有删改。) 
1.本文的论点是[     ]
A.广东的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B.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C.受教育也是义务。
D.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摆正各种关系。 
2.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3.判断对错: .
      第二段中词语“这样一种观念”指代的不是受教育也是义务。 (       )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唐初名相魏征说过四句很有见地的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里的“欲不可纵”意为,对一切欲望不可不加节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些干部经受不住金钱、色情的引诱,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萌生出权欲、钱欲、色欲、赌欲、舞欲、酒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近几年来,要员落马的报道屡见报端。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人,无一不是毁在贪欲上。他们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贪来贪去,贪进了班房,这也是放纵私欲的必然结果。古人尚明白“欲不可纵”的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怎样从腐败分子的堕落中引起反思和警惕,怎样做到端正“官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
  古人曰:“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心不贪,手才不会乱伸。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殉职时身上仅有8元7角钱,这8元7角钱是孔繁森无贪心的真实写照,映照出一个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一生。人不可有贪欲,贪欲一旦萌生将日益膨胀,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戒欲是每个共产党人终生面临的课题。……
  据说古人在铜钱上打一个方孔,预示着钱眼如井,一旦掉进“钱眼”发横财者,必有横祸。贪欲就像一口无底之井,掉进去焉有不溺水之理,党纪国法告诉我们:欲不可纵!                                                                         (选自《辽宁日报》2000年8月23日12版,作者杨金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中从开头的“……屡见报端。”和“王宝森……必然结果。”都是证明论点的论据,请你
     说说这两个论据各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大学毕业生,到外企应聘,写了一封十分谦虚的自荐书,自云种种不足,以求获得好感。不料,洋老板并不欣赏,评语是“缺乏自信”。这位求职者没有将自己“推销”出去,被所谓的谦虚所“封杀”。     
       谦虚诚然是一种美德。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然而,有一种国粹式的谦虚,实在令人受不了。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否定自我,作践自己。 自己本来挺聪明,但最好称“愚”;本来知识渊博,但最好称“鄙人”——浅陋之人,甚至 称“弊人”——破烂货。若不如此,就会招来指责,曰:“骄傲!”
       自己的见解挺正确,挺深刻,挺新颖,但最好称“愚见”。有了正确、深刻、新颖的见解,也不能理直气壮、毫无顾忌的发表出来,最好说“窃以为”带上一点偷偷摸摸、吞吞吐吐的味道。若不如此,张嘴就说“我认为”,就会到非议,曰:“狂妄!”
       凡此种种,统称自谦。若不自谦,也即自大。              自大,             自大,            自大,谁若背上“自大”的恶名,难有出头之日。
      《愚公移山》里,正面人物叫愚公,反面人物叫智叟。“智”受到嘲笑。如果有人确实“大智”,也必须不露声色,不显锋芒,装成“若愚”的样子。这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异人,大抵蓬头垢面,如痴如癫。倘若你带着灵气,冒着精气,透着才气,便有一盆盆污水兜头泼来:“不谦虚!”“没涵养!”“臭能耐!”非把你弄愚、整傻、逼呆不可。为了自保,你不得不缩进蜗牛壳里,做一个符合传统精神的“谦谦君子”。
       这时候的“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使他们不敢说,不能说;不敢做,不能做。
       这时候的“不谦虚”,已经成了打人的棍子,杀人的刀子。《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归咎于他的“恃才傲物”。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青年被领导或导师视为“不谦虚”而被打入冷宫,“你不是认出为自己行吗?我偏不用你!”政治生命或学术生命,就这样被扼杀了。
       由此可见,国粹式的谦虚并非真谦虚,其实质是提倡自贱、自虐甚至自残。
       要让个体充分表现自我、展露才智,而不是“夹着尾巴做人”。这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民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在第5段的空格填入三个关于“自大”的成语。
     答:                   自大 、                   自大 、                  自大
3.看问题切忌片面走极端。这篇短文就注意到了这点。你认为文章中哪句话在这方面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4.请仿照例句另写出两个比喻句。
     例句:“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
     骄傲,                                                                                  
     骄傲,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终于猜中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呀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谜语,而且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被迫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认识自己之难。
       ⑤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⑥“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⑦“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
       ⑧“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叉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好好把握。
       ⑨“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的海阔天空。
       ⑩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这篇文章引出话题后,接着引用古希腊传说,论述了                                              ;然后通过祖先创
     造的“人”字论述了                                                      
3.作者对“人”字的解读耐人寻味,下面哪一则材料对第⑦段的论证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清代的戴震,幼时勤奋读书,虚心求教,深入钻研,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C.鲁迅先生,既有崇高的品格,又有渊博的学识。他运用自己的作品,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生活的向往…… 
     D.南宋的文天祥,被俘于元军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
     答:选                   理由: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