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①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②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③因...
题目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①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②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③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④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⑤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⑥林清玄问:“怎么修炼啊?”
       ⑦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⑧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⑨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虑;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⑩“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林清玄陡然开悟。
      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选自《读者》2010年第6期)
1.文章第段中“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一语中的“包袱”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前后文说说。
   答:                                                                                                                                        
2.结合语境对划线句“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作简要赏析。
    答:                                                                                                                                                  
3.仿写文中句子,使之构成一组符合语境的排比句。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
                                                                                                                                                               
4.请给这篇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
                                                                                                             
5.梁漱溟说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最难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答:                                                                                                                                     
答案
1.“包袱”是指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思想杂念。(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
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浮躁喧嚣的尘世间,只要抛开杂念,保持心灵的澄澈,就会活得轻松愉快的道理。(赏析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3.(句式和字数相同,语意连贯,符合语境即给分)
【示例】你不能选择出生,但你可以把握命运。 你不能获得财富,但你可以武装头脑。
4.(只要能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主题,语言精练就可给分)
【示例】一辈子两件事 心,应该是一池清水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       ①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②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③因】;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本文主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惟一的标准的。”句中加粗词语是否重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句练习。把文中第六段画线句子改成一组排比句。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有书为伴,闲暇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幽静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嘈杂________,________。
4.面对书的侵略和征服,“我”为什么还能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把书分了哪几类?他分别采取什么方法去征服它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如何看待“社会这部活书”与“印刷的书”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常年靠乞讨为生的远房亲戚。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有近万首诗篇传世。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的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对文章中心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B.习惯决定你活动空间的大小
C.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
2.有人说文章开篇引用的那则语言故事在文章中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对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独处与思考
       ①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②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③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④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⑤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⑥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能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第③—⑤段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很有文采,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第⑥段中卢梭所说的“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