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千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
题目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千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地宣布:我们已经征服了高山。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如果高山有情,面对这些“征服者”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一只蚂蚁,有幸艰难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宣布:我已征服了这只大象。这是不是太滑稽了?意大利有位女探险家,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她要挑战自然,徒步穿越大沙漠,创造奇迹。可是当她走出沙漠时,却跪倒在沙漠边上。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她不承认征服了沙漠,而是感谢沙漠能允许她通过。
  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林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大家说人类的力量真是伟大。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水土流失使江河床位上升,水灾频发,生灵涂炭;沙暴肆虐,大气污染,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这到底是谁征服谁?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力量?
  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1.文中“蚂蚁征服大象”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探险家认为成功穿越大沙漠,是因为大自然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B.女探险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看待自己成功穿越大沙漠。
C.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威力。
D.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认识到不应把大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
3.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形成时间上的强烈对照。这对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指出“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类征服自然的说法是可笑的。
2.B
3.深刻揭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对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的痛恨和惋惜。
4.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千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②《吴汉***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③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④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1、解释词语。
无中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书特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题。
  ①由于吴汉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北京人对于吴汉的生平故事,应该知道得特别清楚。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顏,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看了这一段记载,就可以明白,吴汉并不是王莽手下亲信的将官,而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他曾因宾客犯法而亡命逃走,并没有当王莽的女婿,更没有***王莽的女儿。他与王莽也并非是有***父之仇的冤家,与刘秀的关系更不同于旧戏所描写的那样。吴汉起兵响应刘秀,终于成为光武中兴的功臣,也不是因为他不违母命的结果。这些都证明“吴汉***妻”的情节是无稽的。
  ②然而这些证明还不够有力,还不足以推翻“***妻”之说,必定要从正面找出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才可以令人心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
  ③上述《后汉书·吴汉传》中,有一段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重要叙述。它写道:“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也。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昆弟外家。”由此可见,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过“***妻”之类的变故。
1、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③段根据什么史料,证明什么?
史料: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
史料: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
3、“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一句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①段中我们得知吴汉并没有当上王莽的女婿。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他是“读书”与“出户”关系处理得恰当的人。《史记》既有读书得到的东西,又有司马迁亲自考察的材料。《徐霞客游记》则更是不可能不出户就诞生。社会、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眼光敏锐者能发现其中精彩的句子。
  杜甫主张博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博览群书却一字也写不出的书篓子:南宋的“硕学”陆澄,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颜士家训》里那个买驴博士,“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就买不来驴。相反,有些人能文能武:张良、韩信、曹操、范仲淹等人都经天纬地,作文章“倚马可待”——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出户”。
  古人关于“出户”论及的甚少,对“读书”的见解颇多,其中又主要在“博”与“精”上有分歧
  关于博与精,同为清代学者的戴震和江藩,就主张不一。戴震主张“学贵精,不贵博”。江藩主张“读书易博,先博后约”。陶渊明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点博与精的辩证意味。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知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说得很挖苦。老子主张“少则得,多则惑”。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总之,关于博与精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诗人尤袤说得漂亮:“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看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细读书,成效才大。
  有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光义的宰相赵普,原识字不多,宋太祖时就是宰相。他听了太祖的劝告读了书,到太宗时说:“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佐陛下致太平。”他喜“读书”,又喜“出户”,就是“出户”与“读书”的结合。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古人尚且做到了,那么,在我们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更应该身体力行吗?
1、翻译下列句子。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内容上、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提到司马迁亲自考察,我们也学过一篇他写的文章,题目是_______,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朝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鲁迅称《史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________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________丢了他说的后一句,________,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⑦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给加粗字注音。
时(   )然(   )
2.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中所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绕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依次是(   )
A.虽然
B.往往
C.偶而
D.而且
E.而
F.所以
C.因此
4.文中在追溯“不求甚解‘’的出处时,引用了《五柳先生传》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的主旨句是哪句?(标出序号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文末“开卷有益”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不求甚解”的正确含义,本文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又具体论述了哪两种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对“不求甚解”四字含义的概括有两层,请指出。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3、第四节加粗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调__________。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还可以储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