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蟪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莲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节选自《谈生命》)
1.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答:                                                                                      
答案
1.答案: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歌颂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比喻的方法。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或:阐述了生命是个曲折和起伏的过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地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鲒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垒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用潜心的而不是花哨的,诚实的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夏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年7月8日,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答: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答:                                                                        
4.结合文意,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答: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4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界。  
  ⑥“逐日淘沙定有矿”,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答: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                                                                       
4.请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答: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6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迸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庋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 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⑥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答: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5.选文第①段和第⑧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答: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l~5题。     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鸥  鸟
  这年头,感恩一词变得非常时髦,似乎人人都在说要学会感恩。不但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而且要感谢陌生的人、感谢大自然,进而还要感谢对手、感谢敌人,甚至有些人更为登峰造极地说,要感谢那些曾经把你置于死地的人。因为正是他们的压制、打击甚至是戕害,成就了你的辉煌或不辉煌的功业,造就了你坚强或懦弱的性格,你才成为了现在的你,所以你得感谢他们。
  呜呼!余也狭隘,余也鲁钝。余也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今天倒要就感恩一词说出自己的愚见来。诚然,人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爱过、关心过、帮助过自己的人。甚至感谢那些与自己井水不犯河水的人,都可以理解。但感谢对手,我看就大可不必了吧。人家一个没留心,让你成了漏网的鱼,没准人家还正在懊悔着呢。你却倒好,大人不计小人过,好了伤疤忘了疼,刚捡回条小命就抛出了橄榄枝,要感谢人家的百密一疏,致使自己虎口余生,不但在夹缝里求得了生存,还成就了点小气候。说这种话的依我看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矫情,另一种是得意忘形。
  至于说要感谢那些不共戴天的仇人、敌人,我觉得简直更是匪夷所思。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逻辑,对坏人、敌人也要感恩戴德的话,套用世界历史里那句名言来说:“大地就会像陶轮一样翻转过来!”是非黑白就会混淆颠倒,下面的闹剧就会名正言顺地上演。
  昏君楚怀王、楚顷襄王和奸臣子兰,靳尚以及坏女人郑袖对屈原这样说:姓屈的,你小子可得感谢我们,要不是我们联手整治你,会有你小子的今天吗?你当时充其量不过是个无名的小文人,我们排挤你、打击你、迫害你,都是为你好。在我们的包装和衬托下,你小子虽 然自沉汩罗江,但却一举成名,成了千古奇冤的代表,流芳百世。现在,每年到端午节,半个世界的人都吃粽子、赛龙舟,唱着《离***》和《九歌》怀念你。而我们呢?为了你费尽心机,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所以,你小子要不对我们怀一颗感恩之心,那就是知恩不报、忘恩负义,如果敢在心里怨恨我们,那就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照这种逻辑,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两面三刀、砸砖闷棍、阴狠使坏的小人,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在体鳞伤后变得聪明;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处处打击、压制、封锁我们的人,因为正是他们逼得我们无路可走,我们才想起向上飞。
  全世界都要感谢希特勒,是这位“伟大的解放者”把妤多国家和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荒唐吗?可笑吗?这就是荒唐的逻辑产生的荒唐结论。所以说,感恩不能没有底线,善恶、是非、美丑就是要泾渭分明,绝不能黑白颠倒。除了感恩,我们更要学会嫉恶如仇。
  我不是冷血动物,当然也懂得感恩,但我一辈子也学不会矫情和虚伪,对于那些曾经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的敌人,假如有一天他也假惺惺地对我说:“我当初害你是为了让你置于死地而后生,要不哪会有你的今天啊?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我会毫不犹豫地唾他一脸唾沫:你戕害过我,我还得感谢你,什么荒唐的狗屁逻辑!所以我要说,不是所有迫害都能变成激励,对于这世界上曾经的和正在发生的邪恶,有一种严正的态度叫嫉恶如仇!
                        (选自2011年第6期《杂文月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本文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答:                                                                                
3.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用了屈原和希特勒的论据,这两个论据能颠倒位置吗?   
答:                                                                               
5.文章的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请说明理由。   
答: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重庆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