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的本质  ①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时而熟悉、时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声。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的本质
  ①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时而熟悉、时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声。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生活该是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③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的忘情、热烈。
  ④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⑤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蹈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⑥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⑦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1)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应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④段,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些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字数不要求与例句相等)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说“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1)联系全文,说说两种形式的生命的舞蹈各自具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果真是“上苍”有意安排的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中,作者特意加上“在夜幕之后”这一修饰成分,说明“那些残疾人”身残志坚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夜生活。
B.第⑤段开头“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赞美残疾人的音乐嘹亮、动听。
C.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不但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并且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D.对“残疾人”和“小姑娘”作者开始生有怜悯之情,后来发现这种怜悯是多余的,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怜悯。
E.本文作者先写残疾人,再写小姑娘,最后引发对整个人类生命史的思考,由点到面,从而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普遍意义。
答案
1.(1)舞
  (2)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
2.(1)用“火的舞蹈”能形容残疾人舞蹈的忘情、热烈,也能极形象地表现出残疾人积极乐观的生命张力(或显示他们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2)这里“燃体”比喻人的生命。“火的舞蹈”比喻蓬勃、欢乐的生活,人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生命不息,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就不会停止。
3.示例:①生命像大海,海在呼啸,那响雷般的怒号是大海对搏击风云的战斗生活的渴望。
     ②生命像道路,路在延伸,那醒目的目标是人对理想的追求。
     ③生命像鲜花在开放,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是美好人生的象征。
     ④生命像大树,树在生长,那一圈圈的年轮是大树生命历程的记录。
4.(1)一种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积极乐观忘情、热烈的舞蹈;一种是面对家境贫寒,劳动艰辛却全无一点悲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劳动的舞蹈。
  (2)并不是上苍有意安排的,而是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其实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舞蹈是很多的。(意对即可)
5.BE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的本质  ①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时而熟悉、时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声。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一文,回答1—5题。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 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 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链接材料】2012年3月,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携手社会爱心企业,共同为白羊小学捐建了电子阅览室,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电脑。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了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爱心活动数十次。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坚守中凝聚起越来越壮大的爱心大军。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爱心分队遍布全国,成员达数万人之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的父母对你的行为习惯有怎样的影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交淡如水   
  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众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俞伯牙善弹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子期说:“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弹“流水”曲,钟子期说:“好啊,如浩荡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与牵挂。为了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论,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去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不求回报的支持,两地一心的牵挂,还有什么比彼此间的扶持和关心来得更长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鲁迅和瞿秋白腥风血雨中的同舟共济。面对国民党的悬赏追捕,同样处于危难中的鲁迅四次收留翟秋白在家中避难;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侮蔑和诋毁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时,是瞿秋白站出来给予鲁迅杂文以极高的评价。仅仅凭借当初翻译进步文学作品时的书信往来,便让之前未曾谋面的两人在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肝胆相照,引为同志。还有什么比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友情来得更深厚?     
  ⑤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品质,共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甲】,【乙】,【丙】,这样的君子之交,不正应该是你我所追求的吗?     
  【注释】  ①上大夫:古代官职名。②勖(xù):勉励。
1.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不计安危  ②不论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对文章开头摆出的敌论据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C.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D. 两年以前,总自夸 “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从文章结构看,选文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段落是(     )
A.③④⑤段      
B.⑥⑦⑧段      
C.⑤⑥⑦段     
D.④⑤⑥⑦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文章的第⑥段是过渡段,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一句中的“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D.文章结尾一句“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是作者提出的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正确标准。
题型:天津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一个人可以活两次
曹正文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怎么可以活两次呢?
  ②事实却是可以的。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以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浪荡不羁,“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这两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宗教,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由此可见,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这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有必要。
  ⑦【甲】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不要为失去的“月亮”而哭泣,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转身”,有利于我们进行一种新的创造。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异彩纷呈,登峰造极的繁荣。到了宋朝,尽管也出现了许多天才横溢的诗人,但终究不能超越唐诗,于是出现了大量填词的作者,宋代的文人让词成为宋代文学的骄傲。这是一代人的选择,同样,元朝的杂剧与明清时代的小说,也是后人的理智选择。
  ⑧不仅文学是如此,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我们从事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无法取得成功之际,完全不必要走进死胡同而不转弯。【乙】也就是说,换个角度,经过对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从容冷静的思考,可以变换你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⑨当你向往人生多活几次之际,你有必要对舍弃与憧憬的一切,作一番重新估量。调节心理状态,改变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努力学习。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在学习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发展你的优势,改去你的弱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
  ⑩但是,青年人如何选择“转身”,从而选择另一条道路,这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
  ?我以为第一条是量力而行,在设计自己人生的蓝图时,首先是正确估量自己的潜在能量,把兴趣、爱好与能力作平衡的选择。不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夜郎自大。第二,不要以为“转身”是可以轻易成功的,如果你是一个缺乏恒心的意志薄弱者,那么你做不好这件事,也未必能在那件事上取得成功。因此,恒心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基点。
1.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一个人可以活两次”指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第④段中的“温庭筠再塑人生”的事例换为“范进中举”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阐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名言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A.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 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B.英国文学家哈代曾告诫人们:“从这一个方向看,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从另一个方向看,你将会迎来光明。” 【甲】处_________【乙】处_________
5 .简要阐述文章第⑩?段不能删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