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理解。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选自梁启超1922年8月12日《时事新报?学灯》,略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平易、亲切、洗练,如话家常。请对下面这段话加以赏析。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全文,在横线上添加一段评语。(60字左右)
材料: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是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了车;三是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人必须尽责任(或 “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2.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3.这段话采用排比手法,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相当生动,娓娓道来,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4.示例:
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所做的三件事,让人感受到“生命不息,尽责不止”的奉献精神,看着黄志全安详的神情,他一定“如释重负”,因为“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紧扣“人要尽责任”这一中心论点,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理解。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享受生命
梁  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到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生命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全面地享受生命实际上是___________,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具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条件。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冰心老人在《谈生命》中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取得成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你用200字左右的文段把它写出来。
  温馨提示:你可以选取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就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来写,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有感而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姜是小的“辣”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老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余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套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老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轾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    
  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姜,当辣则辣,何待他时!(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作者罗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论述“姜是小的‘辣’”,第二段为何要从“老姜”谈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条谚语中的“辣”指的是应对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请分析“老姜”的辣和“小姜”的辣各由何而产生,并说明你更赞同哪种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享受人生
  “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当做贬义词使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样理解未免狭窄。人来到世界上,美好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内容无限,你就是抓紧享用也只能仅得其中的一部分。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他感叹道:扑克何处不能打?这泰山风光却能享受几回?你看,这讲的不是享受自然吗?     
  其实享受自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享受知识,享受艺术,享受刺激,享受情感,享受成功,享受环境,享受安宁,享受休闲,享受精神,享受孤独等等。生命之花就是靠这许多的享受来供养的,但事实上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全部内容或最主要的内容。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很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去。   
  当然,那种 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活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两个前提。一是勇气,就是对生活的勇气。鲁迅说“直面人生”,古人说“舍我其谁”,现代人说“潇洒走一回”,这些都是说对生活要有勇气。对生命没有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牛顿等人分别提出了一个新学说,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创造了一片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得到的。这么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说“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但这种在高峰处的风光毕竟有人能享受到,它确实是生命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当他们伟大的发现完成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对我都无所谓了。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布鲁诺、文天祥等,他们将生命的炸弹作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追求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自由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劳动,斗争,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幸福的结果。但幸福又是个动态的东西,如想要独立高峰,就只有一座接一座地攀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可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当登临一个山顶时,除了擦汗、喘气,却常忽略了这山的美丽,忘记欣赏脚下的林海,悬崖上的山花,还有天边的流云。这种享受若不经意便转瞬消失,若再无追求,也就再没有新的享受。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 不会那么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截。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选自《时文精粹》,有改动)
1、用文中原句说说“享受人生”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享受。”这样的“享受”,你还能举出两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真正享受人生的一个前提是对生活的勇气,请你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倡导的“享受”和我们平时讲的对衣食住行的“享受”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失去民俗内涵,传统节日就断了血脉
朱四倍
  (1)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现代国家的节假日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文化指标。因为缺少内涵的节日符号将失去象征意义和传承价值,是徒有其表,难以对公众发挥文化血脉的维系作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日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涵。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不难看出,表层化的假日文化对一个社会的认同文化来说,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不过,传统节日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并且,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人们对价值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节日内涵意义的缺乏,意味着我们对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优秀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东西的忽视。这样,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有断裂或将要断裂的可能,传统节日的社会化功能也就有消失的可能。
  (3)曾几何时,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如清明扫墓、春节祭祖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对待死亡“视死如生”之礼表达了后辈的孝思与追念。那么,在假日文化有可能传承断裂的当下,靠什么避免传统节日的文化血脉表层化呢?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如今,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和传承可以借助网络。如在清明节为了让更多的人以文明的方式缅怀先辈、悼念逝者,就应构建文明、和谐的祭祀环境,网上祭祀就是一种新的形式。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还应在节庆用品和用语等文化载体上推陈出新。
  (4)“节日建设不应只由政府、专家打造出来,而更需要符合节日的主题”。面对“民俗多消亡”的忧虑,我们应避免被热闹的景象、表面的狂欢等现象抽空假日的内在精神实质。只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这是我们审视“中国缺乏节日文化内涵认识”的理性立足点。(文章有改动)
1、下列关于“节日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节日文化可集中地展示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
B、节日文化使节日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和传承价值。
C、节日文化具有维系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作用。
D、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民族的风俗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骥才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现实深刻思考后的忧虑,因为传统节日民俗对认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B、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主要原因是传统节日内涵意义的日渐缺乏。
C、人们在重要节日祭拜祖先,表达后辈对祖先的孝思与追念,就是表层化的假日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D、只有充实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才会得到社会的接受、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
3、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现代国家的节假日体系对坚持国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B、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关注,就意味着我们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优秀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东西愈加重视。
C、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化血脉相传中的作用,因此,作者认为,推陈出新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D、理性审视“中国缺乏节日文化内涵认识”现状,避免传统节日文化血脉的表层化,是整个社会的课题。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书海茫茫
余秋雨
  (1)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2)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3)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4)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5)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6)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7)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应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8)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画线句“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中的“威逼”是指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掌握知识难度增大。
B、第(2)段画线句“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中的“无奈”的原因是指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书海无边。
C、第(3)段画线句的意思是:确立了自己的读书标准的人才是一位成熟的读者。
D、第(8)段的画线句指出: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文化,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走向,因此文化人的责任重大。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沌、巨浪排空,叫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这个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这对于以个体活动为特征的阅读,的确是一个好的建议。
D、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
3、请你给第(7)段画线语句“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写上简洁的批注,发表你的评价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一个生活中或书本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作者的读书原则“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的理解或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