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名》,完成小题。(12分)名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名》,完成小题。(12分)

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3分)
小题3: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分)
小题4: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我们只有摆脱名的重负,才能让事业发展。
小题1:(3分)居里夫妇和季羡林都是名人,事例具有典型性;他们的国籍、所处的领域不同,事例具有广泛性;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观点:人做事的出发点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
小题1:(4分)首先从反面举有些人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荣誉的例子,再从正面举居里夫妇4年提取出0.1克镭的例子,二者构成对比,最后归纳出成功要靠扎扎实实的努力的道理。
小题1:(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名”比作“无根的花”,将“事业”比作“有根的果树”,生动形象地阐明:名是虚浮、短暂的,只有事业才是根本,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分析两个事例的特点,再扣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此处主要是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作用根据第5段的主要内容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效果主要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名》,完成小题。(12分)名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0分)
谈耐心
李少春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卦辞:“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如果产生急躁的情绪,往往就会跌入失败的深渊。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③做到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选自《解放军日报》 2011.12.22,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小题2:第②段运用          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2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结构(3分)。
小题4:请把第④段画线部分改成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一致的四字短语,并说明这样改的好处。(3分)
(1)改写:(2分)
(2)好处:(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孙君飞
 ①过去,我上班习惯走那条大路,直且近,大部分人都习惯走这条路,由于车辆众多,人拥车堵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时候,我在直路上也要曲里拐弯地走,耗时费力,甚至停下来苦等,捷径就变成了远路。
 ② 后来,我无意间发现了另一条路,非直非近,要比前一条大路远500米,稍有坡度和坎坷,也不够宽阔,喜欢走的人不多,在闹市中显得较寂静。我尝试着走了几次,不用避人躲车,可以心无旁骛地一口气走过。看看时间,竟比原先走大路的时间少了10分钟左右。
 ③ 我不由感慨,有时候弯路竟比捷径好走。
 ④ 考最好的大学,深造几年,然后进最好的公司工作,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去过高品质的生活。这是大多数年轻人心目中的捷径,或者说是最可靠的人生规划。
但是有的人会选择打破这种规则,偏偏走另一条弯路。著名门户网站“泡泡网”的GEO李想在高半夜凉初透考的关键时期却选择了退出,坚持养大自己好不容易创办起来的网站。他觉得摆在自己面前的机遇稍纵即逝,办网站比考大学更重要,当然这条弯路没有几个同龄人在走,其中的困难和风险很大,但是他有信心、有能力办成它,永不言弃,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而同时,许多同龄人在考大学的“独木桥”上被挤下、被淘汰,至今平庸无为。
 ⑤ 曾任美联储主人比黄花瘦席的格林斯潘24岁时,还没有从纽约大学毕业,为挣学费在一家投资机构做兼职调查员。他竟然在美国政府封莫道不消魂锁消息、层层保密之下,从军队的
营数算出战斗机的架数,再算出耗损量,又预测出朝鲜战争期间每种型号战斗机的需求量,随后找来飞机制造厂的技术报告和工程手册,弄清楚制造战斗机所需铝、
铜和钢材等原材料的数量,终于算出了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他的报告使投资家们较准确地预测了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对股东篱把酒黄昏后市的影响,给他们带来了丰
厚的回报。格林斯潘也因此受人瞩目,为以后人生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⑥ 不从众,不随大流,不扎堆,不人云亦云,那就只能选择走大家都不喜欢、都不习惯的弯路、窄路、坡路、坎坷路。“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下的路自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捷径。
  ⑦一般人摄影习惯从人物正面照,这是照片刊发的常态和捷径,但有记者却从人物的背面照,照出了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终于在无数普通的照片里脱颖而出,一举成名,虽然“弯”到了所有人的后边,但他走了一条最近最快的路。生活中有无数弯路,无数捷径,如何选择,如何转变,在于我们有没有将路看准的眼光,准备走“弯路”的决心,以及将“弯路”变“捷径”的独特思维能力。
 ⑧ 看上去很弯的路,以百倍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走过去,却让人最快达到成功的顶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从全文看,①、②两段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李想和格林斯潘的例子作为事实论据,请你分别概括其事迹的主要内容。(4分)
①李想:                                                                  
②格林斯潘:                                                              
小题4:第⑦段中画线句子里的“‘弯’到了所有人的后边”有哪两层含义?(3分)
小题5: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弯路”,进而化“弯路”为捷径,最快达到成功的顶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常常爱惜
毕淑敏
(1)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2)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3)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4)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5)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6)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7)爱惜的大前提是爱。爱是人类一种最珍贵的体验,它发源于深刻的本能和绵绵的眷恋。爱先于任何其他情感,轻轻沁入婴儿小而玲珑的心灵。爱那给予生命的母亲,爱那清冷的空气和滑润的乳汁,爱温暖的太阳和柔和的抚爱,爱飞舞的光影和若隐若现的乐声……
(8)爱惜的土壤是喜欢。当我们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希冀它的长久和广大,忧郁它的衰减和短暂。当我们对喜爱之物,怀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时,吝啬是一个常会首选的对策。我们会俭省珍贵的资源,我们会珍爱不可重复的时光,我们会制造机会以期重享愉悦,我们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快乐。
(9)于是,爱惜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10)当我们爱惜的时候,保护的勇气和奋斗的果敢也同时滋生,真爱,需用生命护卫,真爱就会义无反顾。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鲜花,可以艳丽,却断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粝和逼人的威迫,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
(11)爱惜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打湿眼帘。
(12)爱惜好比一只竹篮。随着人生的进步,它越编越大了,盛着人自身,盛着绿色,盛着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盛着天空和海洋。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仔细阅读第(8)、(9)段,谈谈为什么“喜欢”是“爱惜的土壤”?(3分)
小题3:根据文中第(10)段的内容,谈谈“爱惜”和“保护”的关系。(3分)
小题4:我们爱生命,我们爱自然,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但我们往往并不懂得爱惜。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感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敬畏规则。
罗西
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有人为了考验德国人的守规则,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标志。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就算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人不遵守这一规则。美国人在邮局前排队,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窗口服务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只排一个队,前面的人依次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办事,以保证先来的人先接受服务。甚至现在经济比我们落后的俄罗斯,在他们的语言里也没有“插队”这个词汇,他们的穷人在寒风里领取救命的面包时也非常自觉地排着长队,但是我们有些人有时却因为插队而大打出手……高贵与粗鄙,在规则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国人还有很多事要做。
小题1:请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分)
小题2:说说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这篇作文,回答问题。(11分)
壮志凌云天地间
茫茫苍穹下,一只雄鹰忽而高、忽而低地翻飞。一会儿遨游云边,一会儿游戏和风,陶醉在君临万物之上的豪情里。它也许累了,猛然向下俯冲,从一个草垛掠过另一个草垛,好不快活。这一切被鸡看在眼里。于是,鸡对同伴说:“鹰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鹰听后回答道:“我可以飞得同你们一样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然,这是只自负的鸡。它拥有卑劣的心态——妒忌的心态。它拥有可鄙的目光——短浅的目光,它充其量是一个小人物,同那些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就指手画脚,横加干预的嫉妒鬼,没有什么两样!
纵横历史五千年,在鸡的奸嘴下能有多少英雄实现鸿鹄大志?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屈原志与天齐,眼见楚兴有望,却因靳尚等几句奸言化为乌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将“痛饮黄龙府”,却因秦桧等几句奸言,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因之遗恨终生;袁崇焕赤胆忠心,却为奸言所害,又何处鸣冤?
纵横历史五千年,又有多少英雄不畏奸言,横扫险阻,建功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夜间虎落平原,面对流言坦然处之,终于东山复出,创出佳绩;一代伟人***,三起三落而不丧大志,才有中国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古训云:“凤凰再沉沦也是凤凰,蚊蝇再完美还是蚊蝇。”流言蜚语固然可惧,但只要勇敢面对,自然不攻自破。只要拥有凌云壮志,在流言面前进退自如,坦然而不变色,何愁不能“痛饮黄龙府”?何愁不能“横戈马上酬壮志”?又何需“英雄一夜尽白头”!
小题1: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一句话。(2分)
小题2: 请联系上下文推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大致含义。(2分)
小题3:小作者在他的作文中表现了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小题4:作为我们的同龄人,这位小作者的文笔相当不错。请谈谈,读了这篇作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作文的技巧。(3分)
小题5: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象文中的鸡一样的人呢?你能给他们提一句忠告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