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路面上的新科技》,完成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路面上的新科技》,完成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计划到2010午,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1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2、3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2段中的彩色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答案
1.颜色(或“呈暗红色”)、材料(或“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
2.(1)①美化市容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提示司机减速”)③方便交通管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①透水②分流(或“回收”)③密封(或“防渗”)(如两题都做,以答得较好的一题给分)
3.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意思对即可)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路面上的新科技》,完成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文中加横线的词“约”“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主要到次要
3.这段文字介绍桥长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介绍桥面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
4.“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链接。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话说核能》,完成下列各题。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话说核能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失读症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而受损或因脑血管问题而病变,则人的语言、行为功能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本而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半脑均衡协作。于是,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教这个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实验初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文句子只起“唤醒”英文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实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字、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说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比较少,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
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段举费城心理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