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
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诸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太湖石依次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湖石的形成B.太湖石的利用
C.太湖石的特点D.太湖石的形状
小题2:下列有关太湖石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湖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的结果。
B.太湖石在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景观。
C.太湖石的精品须具备“瘦、漏、透、丑”的特点。
D.太湖石“奇”的魅力源于它的天然而成。
小题3: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A.苏轼携好友游“狮子林”,看见姿态万千的“狮子”们,由衷地感叹:“这太湖的石头,仿佛通灵性一样,竟然赋精魂于狮子身上!”
B.两小儿在园林中捉迷藏,其一说:“嘿,我看见你了!这里的石头都有小洞洞,你藏不住的!哈哈!”
C.雨后初晴,母子俩在园林中仔细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儿子说:“妈妈,你看!石洞里好多雨水,真漂亮!”
D.一欧洲游客看见留园里的“冠云峰”大声赞叹:“哇,这石头太美丽了,中国的石匠真了不起,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段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第二段也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第三段开始介绍太湖石的形状,但侧重介绍的是特点上的瘦、漏、透、丑。所以对形状的介绍是涵盖于“特点”部分内的。
点评:概括说明文的文章内容,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看看是在介绍什么事物(事理),即确定概括的主语。然后把文章分成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各部分中提取出关键词句,再把各部分的关键词句连缀起来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段中有“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这样的语句,从这些句子中可以读出“太湖石形成的条件除了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外,更是沉入湖中被水冲刷侵蚀的结果”。
点评:对于每一个选项的内容,其原句出现在什么地方,哪个段落,都要找到根据。然后,仔细阅读相关的句子,看是不是跟选项的意思一致,一致则排除掉。当然,不能认为找到答案就不看下面的选项了,一定要把选项辨析完,才能使答案更准确。
小题1:试题分析:A狮子林建于元代,苏轼是宋代人。不可能见到狮子林,更不可能感叹。C太湖石的特点有“漏”,它是不积水的。D太湖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雕琢出来的。
点评:对于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要仔细阅读相关的句子,看选项中的句子表明了什么意思,与原文相应的内容是不是意思一致,即是不是相吻合。当然,不能认为找到答案就不看下面的选项了,一定要把选项辨析完,才能使答案更准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
①众所周知,在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警方还巧用人类特有的声纹或
耳纹来破案缉拿真凶,让罪犯难逃法网。
 ②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曾发生一桩案件:一个男孩放学时被人绑架。正当孩子的父亲在家坐立不安时,一个陌生口音打来了电话,提出立即用重金赎回孩子。孩子的父亲机智地要求宽限一昼夜,以便筹款,并与陌生人约定第二天再通电话,告知交款的时间与
地点。
  ③搁下电话,孩子的父亲向警察局报了案。于是,警察们窃听并用专门仪器录下了第二天的通话。第三天,当地的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则有酬“寻人启事”,基本情况是:男,42~43岁,莱因·维斯特法利亚北部地区人,体力劳动者,秃顶、肥胖。然后,又播出了一段此人的声音剪辑。在广播后的整整一小时内,竟有上百个居民涌向警察局,其中有8个人同诉一个人。于是,这个人随即被拘,经审讯查证,这个人正是罪犯——他是木匠,42岁,出生在维斯特法利亚,肥胖、秃顶。
  ④这个案例就是以声音识别罪犯,通过声纹鉴定而侦破案件。原来,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因为,人的发声系统是由声带、口腔、鼻腔、舌、齿、唇、肺等45个生理结构各有差异的“构件”组成,而每个“构件”因讲话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在发声时又可取100种不同的“姿势”,结果就使人的声音可有45100种音色,每个人都有独具一格的声音特征。科学家们使用声学频谱分析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每个人语音的特征,其显示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声纹。
  ⑤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实验证明,无论讲话者是故意模仿他人声音和语气,还是耳语轻声讲话,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声纹却始终相同。基于声纹的这两个特征,侦查人员就可将获取的犯罪分子的声纹和嫌疑人的声纹,通过辨声技术进行检验对比,迅速认定罪犯,为侦查破案提供可靠的证据。
  ⑥除了声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 罗辛博士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将录像带或照片中罪犯的耳朵与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耳朵进行对照比较工作,使耳纹在破案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⑦众所周知,指纹在破案当中曾是一种有力的证据。但是,人的指纹可以通过手套来掩盖,使犯罪者在作案中不留下指纹。耳纹却不同,即使罪犯戴着尼龙面罩,通过照片也能取下罪犯的耳纹。研究人员认为,与人的胎记或指纹一样,耳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耳纹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左耳与右耳也不相同。
  ⑧人类学家指出,今后除了指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随着录像监视摄像机的迅速发展,耳纹数据库的设想正日趋变得可行,为破案发挥作用,使罪犯插翅难逃。
小题1:说说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3分)
小题2:.声纹具有那两个特征?(2分)
小题3:第④段主要利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写出三种即可)(3分)
小题4:第⑤段划线的“相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13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小题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作家、    家、      家。(2分)
小题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1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3分)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小题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3分)
                                                                             
                                                                             
                                                                             
小题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蜀栈道   (14分)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选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三段划线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小题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湖泊数量锐减 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2011年,在科技部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湖泊治理调查。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以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现状、完善中国湖泊数据为目的的重大项目。
调查数据表明,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96个,近50年来我国消失的面积大于I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43个。
以2005年和2006年为基准年,有关部门对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现状进行遥感调查,并开展了面积大于I0平方公里主要淡水湖泊的水量、水质和水生资源系统调查。
调查表明.我国湖泊总体变化态势为,北方和西北千早区期泊水位下降,盐碱化萎缩现象严重,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黄与湖面波动剧烈,云贵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降低明显,东部平原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湖泊的变化给生物多祥性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土著鱼类受外来物种入侵、江湖阻隔和过捕滥捞等因素影响而濒危。
又如,滇池在20世纪50年代记裁有土著鱼类26种,列2000年后分布于湖体的仅有4种,在2007-2010年的两次调查中仅发现I种。同样,在云南的泸沽湖,原来有4种土著鱼类,但引进外来鱼类后,在2007-2008年两次调查中仅发现l种。据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鱼类资源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106种下降到目前的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
水生植物多样性也显著下降。以滇池为例,20世纪50年代记载水生植物有100余种,最近的两次调查仅发现19种,约80%的种类消失。其余湖泊水生植物种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
如今,人们主要通过控制陆源污染、湖泊底泥清淤、调水引流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治理湖泊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湖泊治理需要科学和长远的认识,需要短期治标和长期治本相结合,在逐步控制流域点源与面源污染问题后,从流城整体角度对湖泊——流城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
(摘自2012年1月15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2分〕除了列数字外,本文还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小题2: (2分)文中“调查表明”和“调查数据表明”是不是多余的?说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2分)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土著鱼类濒危,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低碳经济》(有删改),完成题目。(10分)
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此举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②面对这样的挑战,发展低碳技术成为必然,但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显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技术,对中国来说,也只能是小马过河,靠摸索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但是有一条主线是一定的,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③在可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当中,太阳能以不受季节限制、没有区域局限性、经济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者。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据调查,中国太阳能保有量占整个世界的76%,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生产量是欧洲的2倍,北美的4倍,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并仍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会得到普及和推广,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国太阳能行业的精英企业也在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做着不懈努力。
④目前尽管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中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的革命。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在8月1日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者,并且正在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和发展关键低碳技术等方面赶超很多发达国家。
⑤笔者认为在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上主要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太阳能领域,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能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小题1:根据文本,请你给“低碳经济”下个定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一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