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       蒙乃始
C.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D.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____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3.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卒: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____________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_______________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l)大兄何见事之晚。(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邑人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或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其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于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未尝书具       默而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