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观:景象既望:农历十六日。
B.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际天:连接着天。沃:吞掉。
C.每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岁:年。艨艟:战舰。
D.烟消波静,则一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舸:船。逝:消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下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1)并且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2)吃的喝的许多东西都比平日的价钱加倍地高,(人们)租用看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有空闲。
3.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4.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5.有联系。这是从侧面烘托江水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果删去,表现不充分。
6.观潮人数如此之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试分析”绝“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景尤不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画鬼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选出划线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高入云 重岩叠
B.雾将歇 发白帝
C.林翠竹 流见底
D.夕欲颓 不见
2.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与:未复有能其奇者 选贤
B.将:晓雾歇 出郭相扶
C.是:实欲界之仙都 自指物作诗立就
D.自:康乐以来 李唐来
3.选出划线词解释有误的项(   )
A.古来共(谈论)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落下)
D.未复有能与其者(奇怪)
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