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题目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满井游记》)
D.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5.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4.A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之(           )
 (2)阡陌通(           )
 (3)颖脱不(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志   此何极
B.在必醉   失当斩
C.置酒而招之 一食尽粟一石
D.颇示己   寻向所
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亦不详姓字
A.安陵君许寡人
B.一犬坐于前
C.真不知马也
D.苦心志,劳其筋骨
3.下面对所选文段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C.文中的五柳先生虽然“好读书”,但只满足于了解文章大概,而不能作深入理解。
D.文章末段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是对先生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险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有删改)
【注】三秦:这里指秦灭以后,项羽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称为“三秦”。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A.沛公知天下险塞(   )
B.诸侯相与约(   )
C.沛公之得解(   )
D.王秦降将以汉王(   )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现了萧何的什么性格特点?是从哪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   )
天子(   )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鲁国骄士(   )
君子之行(   )
险躁不能冶性(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