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
题目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衽以从阴               徙____________
(2)其阴逾去                  去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移动  (2)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或“这个办法在白天用是聪明的,而在晚上用就是蠢笨的。”
3.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等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是进亦忧,退亦忧,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长烟一空/异二者之为
B、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我东阁门
C、暮冥冥/日西山
D、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从《岳阳楼记》的全文看,作者有着怎样的览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是进亦忧,退亦忧”,“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根据句意解释下面两个加粗的词。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横线上。(每根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人。
D.“设酒***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升序》选段,完成1~3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解释加粗词语。
(1)无冻馁之患        冻馁__________
(2)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余__________
(3)言和而色夷                            色夷__________
(4)非天质之卑                             天质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选文第一段“太学生”学习方面的四个优越条件补充完整。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     ) (     )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短文《师旷撞晋平公》,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
  注:①莫乐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②莫之违:没有谁敢违背他。③师旷:春秋时晋国宫廷一个叫旷的盲乐师。④援:执持,拿。⑤衽:衣襟。⑥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释之,以为寡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南潇湘(   )
⑵云归而岩穴(   )
守(   )
⑷百废兴(   )
⑸增其旧(   )
⑹尝(   )
2.选出第③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第②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抒发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警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