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题目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
2、(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3、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
①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了什么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提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种情况在谁的诗中有所描述?请默写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文章第二段中,先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视:看,比照。⑥化:融和。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好说不若己者(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齐之辞者也(             )
②今来(                  )
③何(             )
④缚者为者也(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