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下列与文中“将法太子”中的“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木兰诗》)     
C.晓雾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断四处)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有一个人搬走了它,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诚信。
4.取信于民。(写“讲求减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朝)谚日:‘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日:“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①遵:循。②巡狩:视察。③省:考察。④豫:指帝王秋天出游。⑤度:法度、准则。⑥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南面)     
B.从水而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C.公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     
D.赈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诸侯天子为述职      (2)小大狱     
B.(1)已贫民者三百钟      (2)吾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晏子    (2)欲报之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休    (2)不物喜,不以己悲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
晏子《景公出游》
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忧国忧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  “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敌不敢谋(     )    
③百姓不(     )           
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也。(患: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
(3)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乎?(已:_____________)
(5)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1)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或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日:“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柠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日:“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少孤,继母之(     )  
②苟或之太祖(     )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     )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     )
2.下列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知之,不知不知    
B.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             
D.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