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故不为得也(           )
蹴尔而与之(             )
万钟于我何焉(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苟且;
  踩踏食物的样子;
  增加,带来好处;
  天性,天良;
  通德,感激
2.B
3.①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②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5.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借鱼、熊掌来比喻生、义进行说明。
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订鬼》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何以之(            )
顾玩所见(            )
伯乐之见马(          )
庖丁见牛也(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王充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张元之 (     )          
B.速医治之 (    )   
C.一牛,老且跛 (     )    
D.之使出 (     )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今人所弃而死    不足外人道也   
B.若见不收养      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C.将鬻屠肆        欲有求我也   
D.杖击牛曰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不以千里也(           )
千里者(           )
之不以其道(               )
而临之(           )
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家和_________家_________(人名),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真无马邪”照应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5.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蓏(luǒ):草本植物的果实。②燧(suì):取火器。③说(yuè):喜悦。④燧人氏: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⑤鲧(ɡǔn):人名,夏禹的父亲。⑥禹(yǔ):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是远古夏部落领袖。他曾经治过洪水。⑦渎(dú):水流。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人民不禽兽虫蛇(   )
(2)必新圣笑矣(   )
3、短文中提到了好几个古代神话传说,请概括出来。
示例:巢氏构木筑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短文主旨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请以此内容引用或自创几句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     )目对日                   
(     )如鹤唳云端
(     )为之(     )        
(     )喷以烟
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说明有误的一项(     )
A.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物外之趣”。   
B.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个词语是“私拟作”。  
C.第三段写出了作者细察的乐趣。   
D.第四段中,“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写出了作者的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