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洋务运动 >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长技”是指 A.西方的思想文化B.西方的外交政策C.西方的政治制度D.西方的先进技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长技”是指
A.西方的思想文化B.西方的外交政策
C.西方的政治制度D.西方的先进技术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外国侵略,其中林则徐,魏源是代表,受林则徐的委托,魏源撰写了《海国图志》,其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这里的“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它的思想也最终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行动,这一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分析思维的历史能力才能回答,而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就有的,要求学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分析,不断判断才能具备这种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长技”是指 A.西方的思想文化B.西方的外交政策C.西方的政治制度D.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考察你对洋务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材料二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粱启超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件事。——人民网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平远号”战舰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中创建的?(1分)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历史地位?(1分)
(2)为实现材料二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在思想上的作用是什么?(1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1分)
(4)材料四所反映的陈独秀先生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这是哪一运动的核心思想?(1分)这一运动兴起后,哪些史实彰显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举1例,1分)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怎样的规律? (1分)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综合探究: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从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筹办夷务始末》
(1)李鸿章所说的“外国利器”主要是指什么?为学习外国“利器”他所创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是什么?李鸿章的“富强梦”破灭的标志是什么?(3分)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全集》
(2)孙中山在上述材料中表述的革命理想被概括为什么?辛亥革命最为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在当时没有完全实现?(3分)
材料三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3)“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始于哪一年?以什么事件作为突出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4)***曾说过:“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出一条血路来。”下图四个经济特区,哪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填写代号,1分)

(5)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出了怎样的重大政治决定?(1分)
材料四 ***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
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新华时政》2012年11月30日
(6)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方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抡、水雷、电线、铁路,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敬。国会者,君与民共论一国之政法也。盖出自三权鼎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故人主与千万之国民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有为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派哪些主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 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 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 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 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 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 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 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1992年***南方谈话
(1)材料一中这场“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什么?(1 分)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从西方文明中采纳了哪些“具有直接 实用价值的东西”?(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深圳“敢闯”有什么重大 举措?(1 分)并说明这一举措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或影响。(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的探索中,你获得了什 么认识?(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炎黄子孙致力于民族富强的探索,南粤大地勇开先河,南粤儿女翘立潮头,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留下了一页页浓墨重彩。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广东钱局由张之洞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全套设备由英国进口,先后铸造制钱,“光绪通宝”,五种不同面值的银币,铜先(注:小面值铜钱)等,流通于津沪各口岸,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广东地方志》
材料二  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已经实现,接下来……子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人教社普通高中《历史》选修4
材料四   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向中央回报工作时,希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当即果断指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出一条血路来。”
——中图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五  见图

1978年以来广东及全国经济增长变化图
——《广东统计信息网—统计图表—GDP》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东钱局创办于哪一运动时期?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2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梁”分别是谁?百日维新期间提出的经济主张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尚未实现的是什么主义?(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最先拥有“自主权”的城市有哪几个?(2分)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1984年间广东经济有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