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文化运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姿,自强之本。……洋机器与耕织、刷织……——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姿,自强之本。……洋机器与耕织、刷织……——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什么运动?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江南制造总局或上海轮船招商局;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3)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有批判的学习)。
(4)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姿,自强之本。……洋机器与耕织、刷织……——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主要考察你对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搜集、整理资料:将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
 

B

C


D
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请回答:
(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明的地主阶级掀起了什么运动?
                                                                       
(2)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是?
                                                                            
(3)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是什么?说说其指导思想?
                                                                               
(4)在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下,许多有志青年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其中江津人民引以为骄傲的是哪位?
                                                                              
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陈独秀——《敬告青年》
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C、鲁迅——《狂人日记》
D、胡适——《文学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