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 (1)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学合成物质BaCuSi2O6,其中Si的化合价为______(Ba和Cu均为正二价),其氧化物...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学合成物质BaCuSi2O6,其中Si的化合价为______(Ba和Cu均为正二价),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英国科技人员研制能自动灭火的陶瓷砖.这种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He)和二氧化碳气体,当这种充气的陶瓷砖砌成的房屋遇到火灾时,经过高温烘烧,砖会出现裂缝,砖内的氦气.二氧化碳会立即喷射出来,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氦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②砖内喷出的气体能起到抑制和灭火的作用,其原理是______.
(3)硅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有科学家在研究将硅作为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较,硅燃烧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请写出硅烷(Si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______.
答案
(1)在BaCuSi2O6中,Ba、Cu均为正二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2)+(+2)+x×2+(-2)×6=0,解得x=+4,即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由硅元素是+4价,氧元素是-2价,则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4;SiO2
(2)①因氦气属于稀有气体,不得失电子,则化学性质很稳定,故答案为:稳定.
②因砖内喷出的气体能起到抑制和灭火的作用,其原理是氦气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氦气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由硅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则根据元素守恒可推断Si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故答案为:SiH4+2O2
 点燃 
.
 
SiO2+2H2O.
核心考点
试题【(1)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学合成物质BaCuSi2O6,其中Si的化合价为______(Ba和Cu均为正二价),其氧化物】;主要考察你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是小洁同学用连线方式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与材料:制作雨衣的材料-具有热塑性    制作电源插座的材料-具有热固性
B.化学与生产:农作物叶色淡绿-施用氮肥      硝酸钾--复合肥料
C.化学与健康:人体缺少氟元素-易龋齿        亚硝酸钠-误食能使人中毒死亡
D.化学与能源:酒精-化石燃料                汽油-化石燃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弃塑料薄膜混杂在土壤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同样的花盆,找5-8个废旧塑料袋,剪成小碎片,再取约4kg的腐殖质,分为两等份,一份直接装入花盆中,另一份与塑料碎片混匀后,装入另一花盆中,将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花草分别栽到两个花盆中,在同样条件下(温度、浇水、光照等)让其生长6-8个月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
(1)你估计,一个月后,二者的生长情况分别为: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强调让两株植物在相同条件(温度、浇水、光照等)下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你估计,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应向使用塑料薄膜作大棚或地膜的农民提出建议为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与所用材料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汽车轮胎--合成橡胶
B.人造骨--钛合金
C.塑料食品袋--聚乙烯塑料
D.羊绒衫--合成纤维
题型:武威难度:| 查看答案
据报道,美国将用再生纸出版《哈利•波特7》,使用的纸张“至少含有30%的再生纤维”.对此,你的看法是(  )
A.再生纸是对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
B.再生纸是只含有再生纤维的纸
C.再生纤维属于无机物
D.再生纤维一定是合成纤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国家游泳中心的外墙体表面涂了一种新型塑料膜-ETFE[聚氟乙烯,化学式为:(C2H2F2 )n]塑料膜,使用该材料后能使墙面1500年仍能完好如初.下列关于ETFE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容易降解的新型塑料
B.它是建筑物外墙体的保护层
C.它的组成中含有碳分子、氢分子和氟分子
D.它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题型:攀枝花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