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点百科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百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未来社会将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此后,列宁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也正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自俄国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包括苏联、东欧、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成了天经地义的信条和不可冒犯的戒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国内外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大胆突破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逐步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特别是,***同志从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在上述基础上,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讲话中,首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之后,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过程来看,可以说,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真正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也正是这一改革方向的正确选择和种种改革举措的步步实施,才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崭新阶段,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从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总体上说,这一改革进程是顺利的,实践是成功的。

  也可以说原定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同志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科学论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根据***同志的论述,进一步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并作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的历史性的决断,把伟大的理论创新变为伟大的创举和伟大的实践。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九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以下认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飞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为主。因此,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相对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这一转变看起来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涉及到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特别是涉及到权力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转变,又是一个非完成不可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私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讲,商品经济是私有制的产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且,不管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划等号。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公有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问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所证明,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会偏离方向;不搞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即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真正建立和完善,企业也难以真正转换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自由放任的经济向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飞跃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要由两种机制调节,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这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和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既不能重走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放任开始的老路,也不能把过去已经习惯了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都看成是宏观调控。实际上,宏观调控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定概念: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而不是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政府行为;它是以间接手段为主进行调控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直接管理为主的政府行为;它是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宏观服务为主要任务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行政审批和直接插手经营管理企业为主的政府行为;它是以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局部效益、局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经济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飞跃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分配实际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这种分配制度既不可能有效率,实际也有失公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讲效率与公平,但实际是偏重于讲竞争、讲效率。这种分配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也容易使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以至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富民经济,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产生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解决,既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地区保护、行政垄断、闭关锁国的经济向内外开放、平等竞争的经济飞跃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基本是按行政区划、行政部门和行政层次管经济,因此不但形成了行政垄断,而且也形成了条块分割。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和平等竞争的经济,因此从一个国家的范围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从而建立统一的、完整的市场体系。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既不能真正称为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内外开放、平等竞争。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动因。

  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各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接轨。这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只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

相关试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